Newsletter No. 78

行 政 主 管 講 壇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 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編者按: 過往只在英文版刊登的 C o m m e n t s from Senior Administration ,本期首次在 中文版出現。不爲甚麼,只因爲何秀煌 教授是首個用中文投稿的行政主管。 此篇文章原名「大學通識教育往 何處去?」全文約六千餘字。因篇幅所 限,編者删去首兩段有關大學通識教育 沿革的文字。欲窺全豹者,可參閱通識 教育辦公室即將出版之《香港中文大學 通識教育概覽》。 文内有關通識教育課程上網以及 人 性 環 保 之 論 , 尤 具 新 意 , 請 讀 者 細 味。 過去與現在 香港中文大學在一九六三年成立,至 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其正式成 立之前,它的三間成員書院已經創立了。 中文大學今日的通識教育是由這些書院各 自的通識教育蛻變發展出來的。 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三間 成員書院在聯手參與創辦中文大學之前, 雖然各自都有大約十年的獨立發展,各自 有辦學宗旨和教育目標,然而它們卻具有 一些顯而易見的共同特徵。它們的成立都 在中國政局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後,那 時香港滯留著一批學者和關心國人教育之 士,另外還有一群有待接受大專教育的年 輕人。可是香港原有的大專教育,包括那 時唯一的最高學府香港大學,顯然無法滿 足這批人的教育要求。於是在有志之士的 倡導下,新的書院也就相繼創立,辛苦經 營。 在那樣動盪的時代,立志草創大專學 府顯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除了社會 的和經濟的困境之外,政治的局面和世界 局勢的發展都會左右創校宗旨和辦學方 針。可是,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教育的 目的才容易彰顯,創校的精神才容易發 揚。這樣的創校興學具有它的歷史、文化 和社會政治意義。這樣創建出來的學府, 不會抄襲世界上某大學的教育目的、教育 內涵和教育體制,不會立志成爲別的大學 的翻版。這樣的學府容易培養內部的認同 感和凝聚力,在感情上和在道德上開發出 一種獨特的學府精神。崇基學院、新亞書 院和聯合書院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這樣的書院不是以純粹發展國際學術 爲鵠的,它的主要目標在於培養社會人 才。關於這點,只要看看它們的校訓,就 可見一斑:「止於至善」(崇基)、「誠明」 (新亞)、「明德新民」(聯合)。在這樣的 書院裡,教育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識的獲 取,它更進一步涵蘊著一份道義的追求。 因爲這個緣故,這些書院無須使用「通識 教育」之名,但是所進行的人才教養已包 括了某一類型和某種程度的通識教育。它 們的教育體制正是爲了這樣的教育目的而 建立。 起先這些書院的規模都很 小,師生人數不多,教師容易 照顧學生,學生容易親近教 師。教師的道德品質容易感染 給學生,教師的人生旨趣容易 引起學生的同情和共鳴。這是 早期書院教育最令人心神嚮往 的地方。 三間書院起先那十年的經 營,基本上是朝著類似外國所 謂「文理學院」的方向發展。後 來有的書院甚至開創出可與外 國某些著名大學爭輝比美的通 識教育體制一一雖然彼此的教 育目的可能不盡相同,大家的教育內涵也 許頗有差異。 不過,這樣的書院在發展上也遇到 它的困難一一尤其是在這個世紀’尤其 是在當時的年代。 首先,我們知道那時它的畢業生的資 格不受政府承認,這是極待爭取改善的。 第二,這些書院全以私人興學的方式經 營,不是政府撥款支持的公立學府,所以 財政困難。第三,那時正是「學術企業」 起飛,「知識工業」突飛猛進的時代,科 技日新月異,新知急速開展。世界潮流推 崇開發知識,振興實業,而不鼓勵問學琢 磨和人文修養;時代風尙走向唯知識是 問,唯知識是尙的「認知主義」,而無力 理會道德價値和人性感情。小小的書院, 短淺的歷史,單薄的人力和財力,面對社 會的重重壓力和時代的各種挑戰,爲了保 持教育水準,參與競爭,它們必須設法打 開新的局面。第四,六十年代之後,本土 文化的潮流濫觴。在香港,「中文合法化」 (成爲法定語言)的運動抬頭,「母語教 學」的口號也呼之欲出。那時,這三間書 院在道義上和在意願上,顯然比起原已具 備規範和歷史的香港大學,更能脫穎而 出。肩負時代使命。 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和時代條件交織 之下,香港中文大學終於由這三間成員書 院聯邦成立,接受政府撥款,立案成爲香 港第二所英式大學。新大學承接成員書院 的文化和歷史傳統,以及當時背負的社會 和道義責任(比如旨在錄取中文中學的畢 業生),而具備一些美式大學的特色:採 用四年制,而非當時香港大學所採用的三 年制;除了學位試制度外,尙有學分制; 一般學生除了攻讀主修科之外,還有副修 科;除了專門的分科教育外,還有通識教 育。很顯然地,這類美式大學的特色絕非 形諸偶然,而是直指中文大學成立的初 衷,同時也標明它發展蛻變的命運。 建校之初,成員書院聯邦結合,在大 學行政的統籌之下,迎接一種嶄新的使 命,那就是努力擴充和鞏固各種學科,務 使大學能夠在短期內臍身國際,成爲學術 重鎭,而不只是成爲一所可有可無的地方 大學而已。 在時代的和地域性的競爭壓力之下, 這的確是中大最有把握,最有可能在較短 期內實現,最容易以統計數字公布成效的 發展取向一一將大學發展成爲具備國際性 高水準的高等學府,它同時志在溝通中西 文化(和中西知識),以及中文、英文並 重,提倡雙語教學。 中西文化交流和中英雙語教學都是値 得推崇的大學教育目標和教學體制,兩者 不但沒有違背各成員書院的辦學宗旨,而 且令書院以往的精神和理想更易發揮實 現,因此必定獲得書院至少在精神上的全 力支持。可是在向國際化的專門學術進軍 方面,書院就遭遇到極大的困境,面對著 嚴峻的挑戰。各書院自己管理的學系形單 力薄,不足以應付要求數量「多」和規模 「大」的考驗;於是大學改制,將各書院的 相同學系合倂,完全歸諸大學管轄之下。 書院雖然喪失了負責教學最基本最重 要的行政單位,但在大學改制後的幾年, 卻依然發揮了影響力。通過學系的配合, 書院努力經營自己本身的通識教育課程, 負責自己學生的通識教育。可是後來學生 人數不斷增加,書院不堪負荷,統籌安排 發生困難,終於在十年前,大學統一了全 校通識教育的體制結構,由所有學系共同 參與通識教育的教學工作。至於書院,目 前仍然負責各自全體學生一至兩科的通識 課程,另外也全力發展「非形式」的教育 項目,以配合大學和書院的教育理想和教 育目的。 中文大學從創校至今,教育體制不斷 嬗變,大小改革無時無之。可是對於通識 教育的理想,卻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 捨,未曾放棄;即使數年前大學的學制由 完全的四年制改成學生可在三年修畢的學 分制,大學的通識教育也一樣屹立不搖, 繼續發展。至今,它已變成中文大學教育 理想的一部分,成了大學重要的教育目 的。至於通識的內涵和體系,總是不斷改 良,與時俱進,務求更有效和更圓滿地達 成通識教育的目的。 未 來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平衡的心 智,健全的識野和開朗的理性,繼而涵養 人性感情,發揚人間道義。這是百年樹人 的事業,不是一時一地的鍛鍊技能或添加 知識的工作。因此,通識教育的成果不容 易由學生的課內成績或畢業等第直接計算 出來。這在追求短程效益,注重統計量 化,講究立竿見影的風氣下,的確是對提 倡通識教育的沉重打擊。如果不是教育體 制健全,教育政策合理,很容易引起教師 和學生將通識之務視爲畏途,不願盡心投 入。如此一來,容易只將通識充當口號, 不求改進,最後徒使通識教育淪爲二等課 程,既不受歡迎重視,也不受愛惜尊重。 這是推行大學通識教育最要注意的地方。 過去,我們努力由兩方面改善這類情 況。首先我們反對將通識教育課程的知識 內容加以稀釋淺化。正相反地,我們努力 開發新課(或新教法)淘汰舊課(或舊教 法),務使課程的知識內容提升改進。可 是只具備高品質的知識內涵,並不自動提 高它的通識功能。鼓勵跨科硏究,提倡師 生討論,才能產生取學榜樣、潛移默化的 作用。因此,我們努力將通識課程每班的 學生人數逐步減少到一個合理的程度,以 便師生進行課內課外的雙向交流。一個具 有高品質知識內涵的大學課程,要能達到 提供通識的作用,需要教師對內容進行更 具廣度(甚至更具深度)的開發,並且爲 了照顧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的不同需要, 須進行更加頻繁而密切的師生交流和學生 之間的交流。從這個觀點看,通識教育課 程比一般的專業課程更需由經驗豐富的教 員提供小班教學。這是昂貴的人才資源投 資。可是’只有這樣不計成本的投入,大 學教育才能更上層樓,眞正達到培育人才 而非只傳播和製造知識的目的。 好在目前科技的發展使知識的傳播比 以前更加便捷、有效和自動化。面對廿一 世紀,中大改善了交互聯網,將令電腦網 絡教學推展到一個高峰。將來在每一個知 識範圍內都將進行硏究和教學的網絡化。 網絡化的結果令知識品質國際化,並且令 專業知識大眾化和普及化。將來我們無需 太多的專業教員去擔當傳授專業知識的工 作,大學將更能安排人力資源進行通識教 育——包括在網絡上的「小組討論」和「個 人交流」。 從教育的內涵上看,目前中文大學的 通識教育分布在三個重點上。那就是中國 文明課程、分科交叉課程,以及跨科整合 課程。今後五年,我們將逐步把這些課程 整理上網,試驗硏究各科各課的多媒體網 絡教學的實施可能和預測成效。希望在踏 入廿一世紀之前,中大的通識教育體制已 有重大的改變,人力資源將不再主要投入 目前的「大班授課」。那時有經驗的教員 將更能體現「身教」的功能,不只停留在 目前的「言教」的層次。畢竟,通識教育 不能只停留在知識教育的層次。廿一世紀 的通識教育應該突破這一個世紀困局,入 於知識教育之中,出於知識教育之外,走 向感情教育,走向道德教育,走向人性教 育。 二十世紀的大學教育最感無力,最呈 現缺陷的地方,正是廿一世紀大學通識教 育播種耕耘,開花結果的園地。 比方,我們目前的大學教育在人性情 懷和社會道德的教養成效上,遠遠落後於 社會人士的期望。就是像所謂「環保」的 社會運動,也沒有充分獲得大學教育的有 力支援。目前的環保大多還只是停留在 「地球的環保」的層次,這顯然不足應付下 一世紀的局面。大學教育,尤其是大學的 通識教育,必須進一步和深一層地領導我 們關切人類理性的環保,關切人類感情的 環保,關切人性的環保。這才是眞正的、 深切的和長遠的環保。畢竟大學教育是人 才教育,知識上的偏才不是眞正的人才, 更不是沒有危險不會害己害人的人才。廿 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必須負起人性教育 的重任,才能從這個世紀的困局中脫胎換 骨,領導各處皆需的人性建設,積極參與 無時不在的人性工程。 提倡感情教育,提倡道德教育;提倡 人性環保,提倡人性工程;這些努力不但 不排斥知識的開發和新知的傳播,而且往 往更進一步刺激更深入的開發和更廣泛的 傳播。尤有甚者,通識教育關注文明發 展,關注人性建設;它提倡分科交叉和跨 科整合。當這樣的努力活潑進行,用心投 入之後,許多新的學問和學術將不斷湧現 滋生,澎湃開展。我們可以想像,不必等 到下世紀的中葉,今日的「認知科學」將 蛻變演化出許多感情科學、理性科學和人 性科學。那時大學通識不再留置於許多專 業知識之後,搖旗喊吶,它將領導開發新 知,建立新學。這是廿一世紀的歷史貢 獻,也是新世紀的人性希望。 通識教育主任何秀煌 中大通訊 第七十八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