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香港墨爾文國際學校創辦人及行政總監蘇婕祖籍福建,十二歲隨家人移居香港,正好適齡入讀中一。當時最讓她感受到中港教育差異的,是「課外活動的真實存在」。「整個小學我大概只上過兩三堂體育課,因為總是被替換成上中文或數學。來到香港的學校,體育、音樂、美術課都會如期發生,學校更會鼓勵學生組織學會,或參加童軍,並非一味追求學科分數。 」
課外活動近年流行喚作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回想起來,體驗式學習在我的中學年代並不及現今多,但僅有的幾次也足以影響一生。」她曾以學校環保大使的身分到新加坡交流,對當地街道的整潔程度歎為觀止;畢業那年和全年級的同學參加聯校北京交流團,更是眼界大開。
「老實說,中學學過的書本知識,有多少還記得住?然而多年以後我們仍會清晰記得,中學時參觀過哪些新奇地方,思維受到啟蒙;又或是演過哪齣話劇,學會了溝通合作。這些經歷才是真正打開我們視野,繼而影響未來發展路向的關鍵時刻。」
其後她考入中大,主修專業會計,同時積極投身各類課外活動。她當過會計學院系會會長,到過美國和加拿大參加會計及商業管理個案比賽,副修日文的她還待過九州一段時間寄宿遊學。「我經常會想,如果能把體驗式學習帶給國內的孩子,他們的成長會健康快樂很多!」
這就是為甚麼蘇婕在中大畢業後並沒有像大部分同學一樣應徵四大會計師行;在哈佛商學院修畢MBA課程後也沒有順勢躋身華爾街,反而於2011年自立門戶,創辦貝隆教育有限公司。她給自己定下人生目標——在國內辦一所最好的中學,於是想出和英國傳統寄宿學校合作的策略。她親自到英國和多家名校洽談,最終以誠意和切實可行的計劃打動百年學府墨爾文學院,授權蘇婕的公司在青島成立分校。
在國內開辦國際學校,解決文化差異引發的溝通問題成為蘇婕每天工作的一部分。「例如下雨該不該取消戶外體育課,這曾掀起激烈爭論:英國人認為除非傾盆大雨,否則必須照常進行;中國家長則認為即使毛毛細雨也應取消戶外活動,否則孩子會感冒。再如紀律問題,英國和中國尺度又是大相徑庭。特別是中國北方人,他們認為男孩之間打架很普通,不值得大驚小怪,不明白英國人為何動輒以重罰甚至開除來處理 。」
最讓蘇婕有成就感的,是親睹學生的蛻變。「很多孩子剛入學時羞澀孱弱,連籃球都拿不動;兩三年後脫胎換骨,愛運動,懂音樂,能和英國老師流利溝通,去到不同場合會主動發問,精神面貌和國內一般中學生已截然不同。」
短短五年內,蘇婕把墨爾文國際學校的版圖從青島擴張到成都,2015年更獲香港政府批出大埔科學園附近地皮,開辦香港分校,預計2018年9月開學,提供小學至高中課程。
在寸金呎土的香港難以有足夠地方支撐宿舍興建,但蘇婕說為了秉承英國寄宿學校校風,香港分校將實施社堂制度。「每天午膳時間,學生會回各自社堂,跟一位老師和六位同學一起進餐,聊天談心。高年級學生更有定期的晚上共膳,飯後和社堂成員一同做功課,增進感情和社堂凝聚力。」
這不禁令人聯想起中大的書院制度。蘇婕坦言此做法確實是受當年自己的書院經驗啟發。「那時我住新亞書院學思樓,是全女生宿舍,令以往一直讀男女校的我頓時多了很多好姐妹!這些年來我們一直保持聯絡,看着大家成家立業。要是中大沒有書院制度,同學之間的感情不可能維持得這麼親密。」
蘇婕說未來十年除了繼續完善三所分校,更希望把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分享給更多的國內中學。「中學生處於最易受影響的年齡,品格、價值觀都是在那段時間塑造起來的,錯過了就無法重來。我希望讓更多的中國孩子和家長意識到,學習不等同求分數。探索世界、認識自我才是建立豐盛人生的最好準備。」
文/資訊處 Christine 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