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楊宏峰追查潛藏地震


科技日新月異,但面對大自然災難,人類卻依舊束手無策。地震的可怕之處是防不勝防,2008年四川汶川、2011年日本福島,以至2月初台灣花蓮的地震,都沒有半點先兆。古今科學家鍥而不捨鑽研這種自然災害,從而減輕地震和海嘯所帶來的損失。地球系統科學課程楊宏峰教授是地震學家,一直致力研究地震,期望從科學實驗中得到啟示,預警天災。最近,他便遠征印度洋。

1月10日至2月3日,楊教授搭乘「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與中國及巴基斯坦研究人員前往印度洋莫克蘭海溝進行考察。這次考察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與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合作,也是兩國首次在印度洋進行的聯合考察,重點研究莫克蘭海溝的地質,從而評估該區發生強大地震及海嘯的可能性。

楊宏峰教授<em>(左)</em>在印度洋莫克蘭海溝投放海底地震儀,勘察海床地勢

莫克蘭海溝是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匯點,而阿拉伯板塊緩慢地下滑至歐亞板塊之下,形成俯衝帶,如果板塊之間有窒礙的地方,能量會不斷累積,最後便會以地震的方式來釋放能量,若海床上升,便會引發海嘯。最強的地震都在俯衝帶淺層地域發生。1945年,莫克蘭海溝發生8.1級大地震,引發海嘯衝擊伊朗、巴基斯坦、阿曼和印度,奪去近四千人性命。去年該區曾發生6.3級地震。

考察期間,中國和巴基斯坦科學家投放了二十一台海底地震儀,並勘察海床地勢和深度,從而推斷地殼結構。楊教授認為,莫克蘭海溝有值得研究之處:「莫克蘭海溝的一大特點,是具有大量結構鬆散的沉積物。傳統觀點認為沉積物較鬆散,不會引發地震,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這次海底地震實驗取得的沉積物及對地殼結構的分析,將拓展科學家對俯衝帶地震機理的認識;即使沒有發生地震,若鬆散的沉積物產生海底滑坡,同樣會觸發海嘯。」

研究人員在莫克蘭海溝抽取沉積物樣本(橙點),並每隔十一公里投放海底地震儀(白線上的黑點)

本次考察的掃瞄影像清晰顯示沉積物分布情況,對科學家評估該地區未來發生海嘯的風險至關重要。此外,海底地震儀在區內錄得多次輕微地震,這些數據會用來描繪發震斷層。

楊教授是考察隊中唯一來自香港地區的科學家,他表示很榮幸能參與是次研究,又指出現時針對該區進行的考察研究甚少。楊教授特別提及:「位處該區的瓜達爾港臨近中東產油區,也是一帶一路計劃中巴經濟走廊上的重要據點。因此,是次考察極具學術和戰略意義。」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6期(2018年4月)

標籤
楊宏峰 地球系統科學 地震 海嘯 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