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推特聞

柏金遜治療新方向

中大研發新型多肽抑制劑助治療柏金遜

左起:陳文博教授、李明名博士、梁兆輝女士及陳浩然教授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陳文博教授和李明名博士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了一種新型多肽抑制劑,能夠抑制會破壞神經系統的蛋白聚集體在腦部累積,或有助緩減柏金遜病及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情。

柏金遜病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其明確成因現階段未有醫學實證。然而,近年有不同研究發現,柏金遜病患者和部分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神經細胞中存積大量α-突觸核蛋白。這種蛋白聚集物能破壞神經細胞,導致認知和運動功能衰退。

陳文博教授表示:「在柏金遜病、路易氏體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病人的腦部,大多會找到α-突觸核蛋白。我們相信若能在患病初期有效抑制α-突觸核蛋白的積聚,將可延緩病程惡化。」

在陳教授和李博士的指導下,博士生梁兆輝在2015年發現名為SUMO1的特定蛋白變種體,可有效抑制α-突觸核蛋白在腦神經積聚。研究團隊隨後花了五年時間,鑒定出SUMO1蛋白中的SUMO1(15-55) 結構片段能夠與α-突觸核蛋白結合,直接阻止其積聚。

其後,團隊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陳浩然教授合作,將研究範圍擴大,利用果蠅測試SUMO1(15-55) 及研究其與神經保護作用的關聯性。他們發現果蠅在幼蟲期被注入SUMO1(15-55) 治療後,減緩了成蟲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相關症狀。研究結果顯示該多肽抑制劑在治療柏金遜病方面潛力巨大。

迄今,研究團隊致力改善多肽抑制劑的生物穩定性、腦靶向能力和治療功效,期望日後可供臨床應用,改善患者病情。

此項目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大新型生物材料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教員主要研究領域2轉化生物醫學研究獎勵計劃16/17的資金資助。是次研究已發表於期刊Cell Chemical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