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給朋友列印

打破價格和使用權障礙 古籍免費下載

李露絲女士
數碼中心內的書本掃描器
OCLC WorldCat OAIster
BASE

有七百多年歷史的《易本義附錄纂註》等古籍,過往只藏身於中文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庫,待有興趣者親自上門拜訪,現在只要電腦連上互聯網絡,輕彈鍵盤,無論在世界任何角落,也可跨越時空,進入開放存取藏品庫,搜尋和使用這些古代書籍。

《中國古籍庫》是大學首個支援「開放存取」的圖書館館藏,即除了數碼化外,更公開讓任何人自由取用其文字及影像,免費下載、複製、傳遞資料庫內所有全文圖像,打破價格和使用權限的樊籬,擴闊享用學術成果的自由。

大學圖書館收藏八百多種古籍善本及四千多種普通古籍,是本地一個重要古籍藏品庫。圖書館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國古籍目錄》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國古籍善本書錄》為基礎,挑選其中五百三十多種超過二千一百冊珍品,加以數碼化成為《中國古籍庫》,向公眾開放,至去年11月,《中國古籍庫》的全文圖像數量已超過三十二萬,大部分掃描自清朝出版的古籍。

大學圖書館館長李露絲女士表示,「開放存取」是近十年席捲全球學術界的運動,其中原因是回應學術期刊訂費不斷上升的問題,加上互聯網發展帶來機遇,但它涵蓋的範圍不僅限於學術期刊,而是遍及開放存取檔案、畢業論文、數據、單行本及開放式教育資源等,其精神是在網上自由取用學術研究成果,不設任何再使用權限制。推行「開放存取」也不是沒有爭議的,因為它潛在破壞傳統學術交流模式的危險。

愈來愈多歐美國家的研究資助機構強制出版「開放存取」刊物。推行「開放存取」有多種方式,一是鼓勵學者將其研究論文上載於「開放存取」的學術期刊,供公眾人士閱讀,這些新一代學術期刊不會動用版權限制人們獲取資料,也不會收取訂費或使用費。有些傳統學術期刊出版商亦會出版「開放存取」的文章及期刊,作者需繳付發表費用,以資助刊物。另一是鼓勵研究人員在與出版商協議的禁刊期過後,將其已出版的文章存放於所屬院校的「開放存取藏品庫」。院校須確保其「開放存取藏品庫」符合國際標準,而且可供谷歌等互聯網搜尋器搜尋,方便公眾獲取資料。

大學圖書館大力支持「開放存取」的概念,但當中亦涉及版權問題,要得到個別藏品的出版商或作者授權,方可整個資料庫免費開放,這得慢慢商討解決。選擇以《中國古籍庫》作為首個支援「開放存取」的藏品庫,乃因當中多屬十六及十七世紀的古籍,沒有版權問題,館藏獨特之餘,全文版本也多齊全。

數碼化是保存古籍的方法之一,因為數碼化後可大大減低人手處理的需要。古籍歷史久遠,脆弱易損,一向存放於善本書庫,溫度、濕度、照明等設施均經嚴密監控。大學聘請專業公司專責這個數碼化項目,但為避免將珍藏運離圖書館,特要求把掃描器運到館內特設的數碼中心,把古本逐頁掃描,整個過程就在該中心完成。

李露絲稱,圖書館採取一切可行措施,減少數碼化過程對古籍的損害,例如仿照善本書庫環境,小心調較房間的溫度和濕度;為免窗外陽光照射,所有窗戶均需以黑紙板遮蔽;另外,嚴格控制每天運到數碼中心的古本數量,掃描完畢盡快帶回書庫,以免書籍離開理想環境太久。塵埃也是古籍的大敵,因此,職員接觸古籍時,規定要戴上手套。

書本掃描器也經過小心挑選,現正使用的掃描器,放書的位置呈V型,掃描古籍時,只需將之稍為打開至V型便可,毋須整本平攤,減輕對書脊的負荷。除了這藏品庫,圖書館今年會與研究院合作,開展另一個支援「開放存取」計劃,把中大1963年成立以來所有研究式碩士和博士論文數碼化,估計約有一萬二千份,涉及影像逾一百萬幅。

中國古籍庫》 已於知名的「開放存取藏品庫」上登記及供閱覽,包括Open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ROAR(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OCLC WorldCat OAIsterOpen Archives Initiative及BASE。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