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百科
2013年11月

生物燃料利與弊

上海宣布在未來兩年內,將使用經處理的地溝油作汽車燃料。如證實可行,這種臭名遠播的地溝油,就是從酒樓食肆回收、從地溝及屠宰場廢物抽取的廢油,將不會再陰魂不散地在餐桌上出現。不但如此,如果可以大規模生產,它將成為中國最新的生物燃料。

今時今日,各地政府及科學家費盡方法,令運輸過程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生物燃料」已成為一個流行用語。不過,究竟什麼才算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是任何一種源於植物的能量。最常見的是乙醇,一種由糖分極高的農作物,如甘蔗、玉米發酵而成的酒精燃料;另一種是生物柴油,即由植物脂肪或植物油提煉而成的柴油。

生物燃料 vs 化石燃料

使用植物燃料的好處,在於它來自可再生資源,而煤、汽油及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則由埋於地底千百萬年的腐化生物形成。化石燃料的生產涉及一系列高消耗的處理程序,包括挖掘油井、抽取石油、提煉及海陸運輸,而生物燃料卻不需要。

生物燃料也更為潔淨,因為它排放至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苯較石油燃料為少。用作飼料的玉米和其他植物在生長階段,同時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大降低了在整個燃料生命週期中的二氧化碳水平。生物燃料的另一優點是它質量低於化石燃料,於是用於航空運輸時即可降低成本,從而造就廉價機票和減低碳足跡。

經濟上,生產生物燃料有機會增加發展中國家農夫的收入。數以百萬計種植食糧的農民,往往未能負擔市價食物。轉而栽種用以生產生物燃料的作物,則可獲取較高的回報。

傳統生物燃料的代價

生物燃料可以很環保,也可以不大環保,視乎它如何生產及其來源。事實上,最不環保的生物燃料如棕櫚油和甘蔗油,種植時需要伐林,又令到種植食物的土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未必較部分相對環保的化石燃料小。

以香蕉及稻米等生物燃料作物為例,其生長狀況因地區而異,意味着在某些地區便需要更高昂的種植成本,甚至需要進口這種燃料,遂提高了成本和碳排放量。非常「渴水」的作物如玉米,亦會對當地水資源造成壓力。

全球對生物燃料作物(如玉米和大豆)需求日增,引致其價格暴漲,農民當然得益,卻苦了另一批以這類農作物飼養家畜的農民,最終更導致肉類價格上升,窮人糧食更加缺乏。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的報告指出,生物燃料需求甚殷,是一個導致全球食品價格上升的因素。

大量伐林

生物燃料需求龐大,金錢回報高,只會推動種植急速擴張。在印尼,棕櫚田擴張導致嚴重伐林,為了開墾農地,抽乾地下水及燃燒泥炭沼等違反環保原則的過程,令整個國家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罪魁禍首。使用植物燃料原基於環保,故此,種植和收割這些作物的過程是否貫徹原本的環保精神,應是最重要的考慮。

生物燃料可以更綠

研究可替代能源的科學家正設法克服這些缺點,開發更能抵抗極端氣候的農作物是對策之一。研究人員同時亦發掘了非食物資源的乙醇原料,似乎能掃除一切先前的問題。這些新一代能源包括各類能在貧瘠、缺水或缺肥的土地上生長的高草;在海水、淡水甚至是污水中生長的海藻;垃圾堆填區的垃圾也可轉化成燃料。地溝油找到體面的新出路,看來指日可待了。

香港的生物燃料

多數車輛都可用夾雜生物乙醇或生物柴油的燃料來驅動,而不影響性能。汽車生產商應可向車主建議最高的生物燃料比例。然而,香港的加油站還沒有供應生物乙醇或生物柴油。現時香港僅有幾間把廢棄食油轉化為生產生物柴油的廠房,諷刺的是這個行業最大的競爭竟是內地買家,他們對經使用的煮食油需要殷切,收購俗稱「地溝油」的有毒食油,轉賣給內地餐廳作為普通煮食用。政府如能加強支持回收廢棄煮食油,確保其循環再用行之有道,則生物柴油的生產可望更符合經濟原則。位於九龍灣的零碳排放建築「零碳天地」,採用由本地廢棄食油煉成的B100生物柴油發電,供應整座建築的七成電力。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