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札記
2016年1月

跨界協作,保障空氣質素、生態系統與糧食安全

戴沛權教授
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室外空氣污染可謂當今世界面臨最嚴峻的環境危機之一,全球每年超過三百萬人因此死亡。目前應對的紓緩措施,不外乎減少工業和車輛排放。但很多研究顯示,由於空氣中的化學成分是地球系統的基本一環,氣候、地貌和生態系統的改變,都會對空氣質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在某些範疇或會削弱我們控制排放的成效。根據我和團隊所作的研究,以下列舉一些有趣的例子。

 

植物與污染的奇特關連

未必有太多人知道,陸生植物可透過一系列複雜途徑影響空氣質素。這些植物的葉氣孔在吸收空氣時,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有毒污染物,如地表臭氧。另一方面,不少樹木在溫暖、潮濕和陽光充沛的環境中,會釋出大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對樹木很重要,可驅走吃葉子的昆蟲,或吸引傳播花粉的昆蟲,它們通常對人類健康無害。

 

不過,如空氣早已充斥車輛排放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就會與氮氧化物發生連串化學反應,產生臭氧。臭氧在接近地面的位置出現,就會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我們在最近的研究中,以計算機模型估計影響中國臭氧空氣質素的因素,發現過去三十年,造成臭氧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一如所料是工業和車輛排放,而與三十年前相比,每年因此而死亡的人多了約二萬八千。

 

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區域性的暖化會增加臭氧濃度,令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較三十年前增加四千四百人,大大加劇了人為排放的影響。因氣候而增加的臭氧,主要與樹木釋出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有關,這些化合物會隨氣溫上升而增加,再與空氣中高濃度的氮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更多臭氧。雖然在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都較高的環境中,植物會生長得較茂盛,樹葉更濃密,可吸走更多空氣污染物,但樹木也會釋出更多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從而製造更多臭氧,遠非樹葉吸收所能抵銷。

 

這絕對不是說樹木就是罪魁禍首。這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變得有害,只因為結合車輛和工廠排放的高濃度氮氧化物!這只是表明,我們須以更嚴厲的措施控制車輛的氮氧化物排放,這樣才可應付氣候變遷的複雜影響。另外,我們也從中知道,雖然都市綠化可對都市環境帶來許多好處,但要慎選樹林品種,盡量挑不會或只會釋出少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植物。

 

空氣與農業相互影響

另一例子與農業有關,臭氧等空氣污染物不單影響人類健康,也危害農作物生長。我們早前的研究發現,若全球繼續暖化,空氣污染物水平不斷飆升,到了二十一世紀中期,落後國家營養不良的人口有可能增加50%。我們還發現,若採取嚴格措施對付空氣污染,營養不良人口則會大幅減少,這表示控制污染的政策還可改善弱勢群體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

 

<em>戴沛權教授在四川一塊試驗田研究可持續耕種法如何減低空氣污染</em>

此外,控制空氣污染的焦點,常集中於工業排放,但若把農業規劃納入考慮之列,相信會更有成效。現時大家普遍認識到,傳統大規模耕作採用的氨肥,是形成懸浮粒子污染物的重要原因,因為氨揮發後會產生硝酸氨粒子。可持續的耕種方法,如大豆間作和輪作,可減少使用肥料,應廣泛推廣。這些耕種方法不但保障農作物產量和土壤健康,也可減低空氣污染。

 

從上述例子可看到,空氣污染、氣候變遷、生態系統管理和糧食生產等課題是環環相扣。因此,若只處理一個範疇而沒考慮其他方面,可能出現始料不及的後果,因而達不到原定目標。我們呼籲各領域的科學家、組織和持份者加強溝通合作,打破傳統的、官僚的和制度的隔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統一而協調的框架下,制訂平衡和適切的策略,解決艱鉅複雜的環境和資源議題。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