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人物
2016年1月

王福義教授談郊野公園與自然的力量

1. 請說說你與地理的緣分。

我中一遇上我的地理啟蒙老師,第一次實地考察,他帶我們去太平山頂,令我發覺世上原來有如此美好的科目,於是認定地理是我心之所向。到大學主修地理,畢業後加入政府,任職行政主任。五年後加入漁農處,即現時的漁農自然護理署,專責郊野公園規劃與管理,一幹就三十多年。退休後在中大及港大地理系教書。所以一直沒離開過地理。
 

<em>資訊處職員攝</em>

2. 在漁護署最令你自豪的成就是甚麼?

滿足感來自我可以劃定、設計、管理郊野公園,並將設施加入郊野公園。港島西面的龍虎山以前並非屬於郊野公園,晨運客在那裏自製很多僭建物,令到地方雜亂。經過和區議會、地方人士連場討論,最終我們達成共識,拆掉僭建物,換成安全的設施,成為現時的龍虎山郊野公園。

 

3. 現時在中大教哪些科目?

主要教兩科,一科是自然保育在香港,另一科是可持續旅遊。兩科都有實地考察。教可持續旅遊時帶過學生去海南島,深入考察當地的保護區,如地質公園、熱帶雨林、濕地、檳榔谷。課程結束後還有學生直接回那邊找到工作呢。
 

4. 你熱心於為保護郊野公園發聲。反對發展郊野公園最有力的論據是甚麼? 

《郊野公園條例》明確規定了郊野公園土地的用途──第一,作長遠保育;第二,用途與郊野公園目標相關,如自然護理、康樂、自然教育。除此以外不應作其他用途。

其次,八成的郊野公園和集水區重疊。現在我們的食水主要依賴廣東省的東江水,但萬一這個水源有任何差池,香港的供水便要自給自足,而集水區是我們獲取淡水的唯一來源。

 

5. 香港郊野公園最重要的價值何在? 

大部分香港市民住在市區的混凝土大廈,許多人連個小陽台也未必有,更不用說後花園。郊野公園就是幫助他們恢復元氣的後花園。再者,郊野公園的樹木有助減少二氧化碳,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各大城市霧霾嚴重,香港為何能倖免?除了海洋氣候的因素,還因為郊野公園有調節微氣候的功能。最後,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生態資源相當豐富,香樹、羅漢松在內地郊野已幾乎絕跡,但香港仍有保留,全賴這個城市有四成土地劃作郊野公園。

 

<em>資訊處職員攝</em>

6. 為甚麼說接觸自然是人生命的根本?

我是基督徒,《聖經》說,第一個人類阿當是由泥土所造。我們來自塵土,死後又歸於塵土,中間的生活也離不開大自然,我們的食物、住所、空氣和水都是大自然所賜予。接觸自然令我們恢復平衡,並可從中獲得靈感和活力。醫生會建議心臟病患者多去郊區,聽聽鳥啼、風鳴、水吟,藉以消除壓力與煩擾。接觸自然可令城市人的生活更豐富多采。
 

7. 人與自然最理想的關係應是怎樣?

人和自然是夥伴、鄰居,唇齒相依,應互相關懷。我們不可以當自然是超級市場,為滿足人的欲望而予取予求,更不可以當自然是奴隸,為所欲為,企求高山低頭,河水讓路,人定勝天。我們要捨棄現在那種剝削大自然的自毀式做法,改為尊重、愛護這個萬物的搖籃。

王福義教授為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

 

 

 

《續綠中大》電子通訊由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