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的六年》 1963–69

展 望 中國人有一句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社會造就人才是百 年大計,因此中文大學開辦的六年,只不過是播種時期。然而從另一 個角度來看,這六年卻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一切創新、充實、改革 及決定方向的措施,經過這短短數年,都已粗具規模,值得加以檢討 和評價。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在意大利舉行了一個關於教育交換計劃的會 議,會議報告書《評論大學在國際教育交換計劃的責任》指出:「傳統 上,大學的責任一向只在兩方面:教學和硏究……後來,特別是第二 次世界大戰以後,大學逐漸關注另一方面的責任,即國際性的責 任……因此大學必須接受這個觀點,樂於承擔這種責任,並致力發揮 各自最大的潛能……一所大學如不擴展視野,面向國際社會,便不能 算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這幾句話的意思很明顯, 無需詳加闡述。它正好也準確地概括了中文大學自成立以來所不懈地 努力的方向:以教學、硏究及加入國際合作為己任。這無疑是一條遙 遠而艱辛路程,但我們已舉步向前,並且對中文大學的未來,充滿信 心與期望。 回顧中文大學六年來的成就,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學與基本學院 之間,在互相信任和衷誠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也許還有人懷疑中文大學的組織形式,覺得這樣的組織並不妥 善,提議中文大學應有一個高度集中的整體架構及制度,成為一個統 一的單元組織,以取得最高的工作效率。我們知道,全盤採用中央集 權制度,自有其長處,但這些長處又往往為其短處所抵銷。龐大的機 構及制度,有時因講求效率而忽略了個人的因素,很容易產生離心作 用,甚至最終引致分裂。 另外有些人則根本反對聯合制度,認為沒有必要成立如此龐大的 機構。他們問:「為甚麼不讓學院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學生及教 職員人數少,很多教硏或行政問題不是可以面對面地解決嗎?」他們認 為忽視個人因素的公式化制度及繁複的程序,會削弱機構本身的凝聚 力。表面看來,這種想法好像頗有見地。其實,一所規模較小的學 院,很難吸引學術專才和著名學者前來任教,也不容易獲取其他學術 資源,以配合及趕上現今這一日千里的科技時代。實際上,學生希望 大學能設立更多的科目和課程以資選擇。教師和學者則希望在設備充 6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