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具規模的中文大學》 1970–74

縮的局面,香 信香港居民一定能夠憑 的時期。� 香港之有今日,敎育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正如工 發展一樣,香港敎育在政府支持之下,多方面有了改進。 文大學的成立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中文大學雖成立於一九六三年,但其起源却可追溯到一九四� 九年中國大陸發生變動後在香港成立的三所專上院校。從前,香� 港及世界各地的中國學生大部份都回到中國大陸去受高等敎育。� 一九四九年後,一部份學者和大學敎師則由中國大陸來到香港,� 創辦了若干專上院校,其中包括:� 新亞書院——由以前國內各公私立大學的學者和敎師於一九� 四九年創辦。� 崇基學院——由以前國內各基督敎大學的學者和敎師於一九� 五一年創辦。� 聯合書院——由以前設於廣州的五所學院的學者和敎師於一� 九五六年合辦。� 一九五七年,上述三所書院向香港政府申請准予頒授學位,� 政府允予考慮,嗣即撥欵協助三書院提高師資及敎學設備水準。� 同時,政府決定積極籌備設立新大學,以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 聯合書院爲基本書院,由富爾敦委員會審查這三所 的程度是� 否符合大學水準。� 一九六三年,富爾敦委員會建議:「香港應設立一所聯合制� 度的大學,以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 書院爲基本學 。」� (富爾敦報吿書第十九頁,一九六三年出版。)� 香港政府接納富爾敦報吿書的建議,於一九六三年立法制訂� 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同年十月十七日,中文大學依法正式成立,� 組織校董會並聘定行政人員 大學首任校長於一九六四年二月到� 任,同年九月九 頒授學位典禮。� 中文大學與一般大學的性質不同,因爲 育資源是獨特的,也就是將中國文敎的各種支流 於同一個高等學府之中。這些支流各别代表中國過去若干 大學的人文背景、各基督敎大學的西方宗敎思想及香港當地若干� 書院爲社會服務的觀念。三者各有所長,融會配合,產生了優良� 的敎育環境。大學如何利用這東西文化交流滙成的汪洋巨浸的空� 前機會,對國際學術界有所貢獻,使學生在大學受過適當 訓練� 之後積極服務於社會,便成爲大學的主要任務了。� 大學與三成員書院的舊址彼此相距由五英里至十五英里,崇� 基學院建校於沙田,新亞書院位於九龍,聯合書院設在香港,而� 大學行政部門則設於九龍市區的若干租賃的樓宇。這種校院分散� 於各區的情形,使大 各單位不能成爲一個整體,難收相輔相成� 之效,各方面工作不免重複。各成員書院固應保持個别風格,但� 大學亦應具有獨特的理想和目標 策劃配合整體需要的學術和敎� 育方針。如果這些基本問題不速予解決,任由各單位自行處理,� 結果將使大學的發展失去明確的方向� 大學自建校以來,始終本上述原則,實施各項預定計劃,以� 期達成本大學的理想與目標。十年來的進展,大致可分爲兩個階� 段:前六年(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九年)可稱爲奠定基礎的階段,� 後四年(一九七�年至一九七四年ー可稱爲漸具規模的階段。� 從一所大學的發展看來,十年爲期並不很長。爲什麼短短十� 年還要劃分爲兩個階段呢?這原因就是一所文理學院與 所大學� 的功能並不完全相同。文理學院的重點在大學本科的敎學,如果� 辦得成功,對社會當然有其貢獻;但大學的性質則是多元性的,� 除了本科敎學,還要具有硏究院敎學、硏究工作及社會服務三重� 目標。把三所性質上大致類似的文理學 聯合在一起,使成爲一� 所多元性的大學不是能一蹴而幾的;必須先致力於造成上述目標�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