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第七巻第七期 一九七一年三月

而綜合的運用各 的個體的藩籬,進而對這 程創造了一個新內容和形式。利 學生或工作人員能夠更有效的從個體及總體 爲其受助人士服務,更有彈性地履行其專業活動� 和職務。� 在我們的社會裏,爲應付新的和不斷變化的� 社會問題所提出的挑戰,現代社會工作課程培養� 出的工作者,應能在社會計劃和政策上承擔更新� 的、更有建設性的任務。同時爲着要訓練我們的� 畢業生,能夠參與有關社會性和經濟性發展的工� 作,因此在社會工作課程中,開設了「社會政策� 及服務」的新科目。這是何先生在進修期間所體� 會到的心得,回中文大學後,把理論化爲實踐 � 具體貢獻。� 藉硏究來創造知識,是一個學術機構的另一� 項基本任務和貢獻。從進修課程 硏究法科目所� 受到的訓練,不特使他在技術方面熟練,而且在� 進行獨立硏究計劃方面加强了 的自信心。何先� 生的硏究計劃:「預測社會工作敎育成功的指� 標」,一方面是他的博士學位課程的一部份,一� 方面成爲他今後對科學調查和進一歩硏究工作的� 出發點。� 從敎職員進修計劃所獲得的利益,並不局限� 於大學門牆之內。敎員歸來之日,必將通過無數� 的活動,將所學貢獻給社會大衆 再擧一個例 � 通過本人學校外進修部,參加講授特設課程或專� 爲某一特别日的而開辦的一連串的特別課程,可� 以說是爲社會大衆服務最常用的手段。或者,在� 某此專業社團,如香港護士協會及其他福利機構� 邀請之下,發 種會議及專題硏討會, 一種形式。例如,何先生曾承香 會福利會議的邀請,出席主持了一個討 社會發展」的專題討論會。此外,他經港督委 擔任社會工作訓練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又應邀出� 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會硏究諮詢委員會委員� 上述的兩項委任,並不是由於他在中大的系主任� 身份,而是由於他本人的資歷和學識。� 幾點建議� 何先生根據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高級課程所� 得的經驗,爲將來的受訓者提供下列各項建議。� 他的經驗當然只是個人的經驗,但相信對別人也� 有實際參考 價値,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別人能從� 這樣一個進修計劃獲益更多。� 第一,應該爲受訓者準備一筆書籍津貼。這� 筆津貼爲數雖微,卻可以減輕經濟上的負擔,� 更可以減少抄錄及撮要所花的時間,因此有效地� 參加其他與敎育有關的活動。� 第二,應該給受訓者一筆補助金,以便作簡� 短的旅行,以訪問某些經過挑選的模範學校,使� 受訓者對各種可能實行的課程類型,以及敎育行� 政和計劃,有更廣泛和深切的認識。� 第三,論文的寫作,實在是取得博士學位途� 徑中必須跨越的最後一關。但是受訓者應否在歸� 來之前,完成其論文,仍然未有定論。在回來之� 前把論文寫好,當然有種種優點,包括受訓者可� 自論文導師處隨時取得恰 的指導,在課程及論� 文方面可以一氣呵成,以及利用較爲完善的圖書� 館設備。但是從 贊助人對受訓者的支持 自然也人大增加,同時,受訓者 時間也過久,不免產生隔膜。所以受訓者 當地完成其論文,就得看個別的情況而定,很難� 一槪而論。由於回校後要全職擔任敎學和行政工� 作(以何先生的情形來說,則爲系主任) 指導� 學生,和接受無數的社會服務和邀聘,何先生感� 到很難抽出時間來從容完成他的論文。因此他體� 驗到:假如受訓者一旦重任敎職和行政工作, � 贊助人應該在經濟上酌量予以援助,使他能僱用� 研究助理人員,以減少在調査、統計上 甚至在� 抄寫和打字上的負擔及工作。同時學校方面亦應� 考慮到在其撰寫論文期間,減輕他的工作負擔。� 至於論文完成後,贊助者應負擔他的旅費,使他� 得以回到哥倫比亞大學爲他的博士論文答辯,尤� 其餘事。� 最後,對於一個新的敎員來說,接受高等敎� 育的正規訓練,是很恰當和値得推薦的有。從一� 位經驗豐富 學者或專家,轉變成一位好敎師,� 並不是一蹴而至的。要順利地、迅速地負擔起新� 的敎學任務,只有接受若干高等敎育訓練,才能� 收到最佳 效果。� — 5 —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