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用又成了政府及納稅人沉重的負 經濟緊縮、通脹加劇 世界性經濟衰 費不足的大學就更感百上加斤;而當國際資 援因經濟衰退而銳減時,情況就更 嚴重。 此外,學額需求量的增加也帶來更多的壓 力,於是有人開始提出種種的問題:大學能 否得到足夠的經費?大學是否可以藉着改善 空間及經費的運用而節省足夠金錢?大學的 質素是否會受到影響?倘若英聯邦的大學不 欲與政府的關係惡化(這在第三世界是敏感 的問題),上述這些都 它們必得正視的棘 手問題。事實上,一些政府已經尖銳地指出 高等敎育支出的龐大。即使是坦桑尼亞那位 一向大力支持高等敎育的廼西尼博士(Dr. Nyerere)也不得不表示憂慮,他說:「大 學佔了整個敎育預算的百分之三十一。…… 培育三千四百名大學本科生所需的費用,足 以爲六十四萬小 生提供敎育。」所以他提 出疑問:「這樣分配資源,究竟是否公平?」 他又指出「我們的確需要更多的大學,但費 用如此昂貴,目標實難達到。因此,我們須 認眞地考慮其他提供高等敎育的途徑。」 學生人數的增加不僅導致經費的問題,同 時也帶來敎師的問題,這也是不容忽略的。 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敎師,以配合與日倶增 的學生人數。雖然英國要求海外留學生繳交 全費,但對這嚴重的問題,也是於事無補。 ㈢ 第三是大學與政府關係的問題。剛才我已提 及這問題,故不擬在此贅述。不過我惟一想 强調的是:大學若決意要成爲發表獨立評論 的機構,就必會面對種種的 時候,即使是建設性的批評也會被 甚至不忠於政府的言論。大學越要成爲發展 和改革的工具,自然就越會接近「戰場」的 前線。 ㈣ 第四是大學本身獨特性的問題。在英聯邦新 成立的國家中,許多在獨立前後成立的大學 都是仿照外國模式的。基維特博士(Dr. C W d e Kiewiet)在論及非洲的大學時,甚至聲 稱:「六十年代最顯著的現象,就是大部分 的思想、言論和辦事方法,甚至是有關改革 與適應問題的,都是從非洲以外輸入的。」 大學若要眞正成爲國家學府,就必得先解決 獨特性這個問題。一九七三年,即獨立後十 年,非洲大學聯會一位領袖就這樣 反省: 大學仍然十分外國化,跟成立之初沒有兩 樣。他所關心的問題,從斐濟到千里達都有 出現。相信你們中文大學一定很淸楚,解決 問題並不能只靠更改課程,大學還須繼承本 土的文化,又得與本地民衆息息相關。 ㈤ 最後是平衡的問題。在各種的需要中,應優先 處理的是什麼?應該先做立即見效的工作, 還是先做從長遠來說會爲國家帶來最大好處 的工作?應 顧及城市的需要,還是先顧及 久與大學脫節的農村的需要?先增進繁榮, 還是先減少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現象?大學應 先成爲影響國家的政治、文化、社會等的思 想重鎮,還是先負起培育人才以發展經濟的 責任?究竟孰先孰後?世界銀行敎育組主任 及前任埃塞俄比亞的校長夏佩德博士(Dr. A k l i l u Habte)說得好:「目前許多 育策劃及發展的書刊均强調敎育協助經 展的目標,鮮有旁及其他。我個人卻以爲公 民的發 及文化的發展,是 發展中不可 或缺的。」 不過,除了大學的任務及活動需要平衡之 外,整個敎育體系內各部分的工作和大、中、 小學的比例也是需要均衡的。有時候,大學 所享有的地位會妨礙 體系中其他重 要元素在海外的適當的發展;中學的課程有 時會過分受大學入學試左右;再者,有時由 於高等敎育備受重視,因而削減了職業訓練 的經費,造成人才訓練的不平衡。不管大 的目標是怎樣高遠,但平衡的需要,實在是 不容忽視的。 上述五點就是英聯邦各地大學目前所面對 的主要問題。或許各位會覺得,香港的情況在 許多方面都跟這些地區不同,不過,我希望大 家可以通過對比而得到啓發 在與海外大學共 同解決一些有關外國大學發展的問題時,英國 的大學實在獲益不淺。但願香港也能以其豐富 的文化、人力及物質資源,爲國際敎育合作作 出獨特的貢獻。最後,謹借用倡辦中文大學的 富爾敦勳爵的話來結束這次講話。在提及英國 大學的經驗時,他曾經這樣說:「我們現在能 夠深刻地體會到,一所大學的特性實在與其周 遭 環 境 — — 敎 育 、 文 化 、 社 會 、 經 濟 — — 有 着 密 切的關係,主要是因爲我們這些資深的大學能 與背景截然不同的海外新大學並肩携手,不斷 參與解決它們的問題。」 18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