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隨着非洲國家紛紛求取政治 趨勢更加明顯。新的時局有新的需 長成爲國家發展的當前急務,比爭取獨立更 重要。國民都了解國家需要培育農學家、地質 學家、工程師等人才,以開拓國家的資源。因 此,他們要求以更務實的方法辦敎育、更快速 的學生增長率,以及 多元化的課程。「大學應 當成爲發展與改革的工具」成了當時的口號。 滿足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大學模式 第一所採用新方法辦學的是尼日利亞大 學,它開設了十九項當地前所未有的課程,其 中一些科目更是當時英國學術界大不以爲然 的。隨後,相繼仿效的共有九所大學,包括一 些前身是類似理工學院的學府,它們都立意服 務社會,爲國家提供多元化的敎育。北尼日利 亞的雅馬度畢路大學,就是一個好例子:除了 設立農學、工程學、建築學、獸醫學、醫 等 十一個學院外,它還有一個「基礎課程學院」 (目的是增加具備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人數); 一個以政府主要的農業硏究組織爲基礎的「農 業硏究及農務學院」;一個爲各職級公務員提 供訓練的「行政學院」;一個轄下有數間全科 及農村醫院、專門訓練各種醫療輔助人員的 「保健學院」;以及一個由兩所高級師範學院 合併而成的「敎育學院」。由此可見,大學已 成了大企業,服務的範圍擴展至提供延展課 程,在職訓練及中層訓練,以及實用的硏究和 健康護理。這類大學在六十年代初興起,它們 的成功逐漸促進了突破傳統的大學模式的發 展,以配合較貧窮的小國的 創辦的馬拉維大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個成員書院組成,爲國家提供了一個完整的 上敎育體系,甚至包括工專敎育在內。爲了適 應國家的人力所需,修讀非學位課程的 生多 過修讀學位課程的很多。另一個例子是毛里求 斯大學。該大學在一九六五年成立 目的是應 付當時主要的發展危機:農業未能爲增長的人 口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當時政府推行 政策 主要是工業化而以改良農業生產爲輔。但是根 據僑居外地的毛里求斯人所作的一項人才訓練 分析,曾經獲得適當程度的本行訓練 人爲數 甚少,遠遠未能滿足發展所需。結果,毛里求 斯大學只開設行政、農業及工業技術三個學 院,隔了很久,才附設敎育學院,但始終沒有 傳統大學的文學院或理學院。此外,它對於開 辦爲期二年至三年 非學位專門人才在職訓練 課程,更不遺餘力;但是爲國家培育了足夠的 合作社管理人員、會計師、助理估價員或其他 需用的人材後,它就轉而開設新的學科和課 程。換而言之,大學是不斷調整課程,以適應 時地的需要。馬拉維大學爲切合時需,提供 是全面或「傘形」式的專上敎育;毛里求斯大 學則採取了嚴挑細選 政策,集中於某些範圍 提供短期課程。 到了一九七零年,上述英聯邦地區的大學 已增至三十二所。此後大學敎育發展的總趨 勢,不再是大量增設新大學(馬來西亞與尼日 利亞除外) 而是鞏固及試驗現有的大學;當 然,其中也有一些學府陷入困境,以致倒退。 總括起來,我們大抵可以這 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敎育發展史,其 在辦學重點、目的及模式上不斷求變的歷史。 初期的重點是開辦高質素的小型寄宿大學;其 後則轉而偏重大型、多元化和切合社會的大 學,稍 ,更致力於大膽革新及爲配合國家的 需要而提供非學位的課程。 主要的問題 談過了背景之後,我接着要談談英聯邦高 等敎育目前及將來所面對的問題: ㈠ 第一個問題是,隨着人口的增長、科技及其 他方面的迅速發展,人類學習的需求也急劇 增加。由於較落後國家的人口增長率最高, 同時它們的國民又 先進 年輕,因此最 重的敎育擔子,反而落在最沒有能力承擔的 國家身上。在專上敎育方面,由於中學畢業人 數增加,問題就日益嚴重。例如在尼日利亞, 一九七九年就讀大學的人數是五萬,佔適齡 人士的百分之三。該國在數年前已實施普及 小學敎育,相信到了一九九零年,所需的大 學學位將超過三十萬。現有的十三所大學目 前已鬧敎師荒,到時候,問題的嚴重可想而 知。在其他許多國家,要提供數量驚人的學 位當然是一個問題,但取錄學生時各種不均 衡的現象,例如文科與理科生、富裕與貧窮 地區的學生數目的不均等,也亟待矯正。 ㈡ 緊接第一個問題而來的,是敎育經費的問 題。在非洲及西印度羣島,許多英聯邦大學 的校舍已不敷應用,器材已過時,經常性費 1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