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現代化與中 謝劍 開春以來,香港一直是綿綿霪雨,難得見 到陽光,然而本校從事社會科學硏究的同寅, 並沒有因這陰暗的天氣沖淡了他們的興緻。反 之,風雨迎故人,大家都有一份異乎尋常 喜 悅,迎接即將開幕的「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 會」。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用中國語文、以中 國人的觀點、在中國人的社會、討論中國人的 社會和文化問題的會議。參加的三十三位學人 不僅來自海峽兩岸,並且遠及美國和新加坡。 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 學、敎育學、地理學及 工作學等方面的專 業,濟濟一堂,共同的文化傳統和血緣紐帶, 把他們連繫在一起,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 事情的發展還得回溯到兩、三年前,當時 台灣大學的楊國樞敎授來本校任敎 和社會科 學院的同寅相處極爲融洽,朝夕聚首,時常談 到我們這批人很多都曾經接受西方的敎育,不 僅是基本的理論架構,甚至思維方式和探討問 題的方法都是西方式的。有意無意之間,自我 被壓縮了,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很可能變成按照 別人的圖樣添料加工,如斯而已。 楊敎授一再强調,我們所接受的社會科學 知識必須使它「中國化」,這絕對不是排外或 語言上翻譯的問題,而是經過批評和反省,重 新出發,從認識自己的社會開始,落實自己的 理論和方法,再反過來豐富社會科學的內容, 令這一天下公器,更能反映包括具有四分之一 世界總人口的中國文化和社會。這一高見,當 時引起很多同寅的共鳴。 當然,反面的意見也値得注意。未能學走, 焉能學跑?當代中國的社會科學還停留在非常 幼稚的階段,跟隨西方還來不及,怎能談超越 式的「中國化」?再說,科學就是科學,有它 的普遍性和永恆性。旣不能有「中國的物理學」 或「中國的生物學」,何來「中國的社會科 學」?這是很淺近的道理。 問題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畢竟不同,人 類的社會與文化錯綜複雜,變數極多’行爲難 以預測,要像物理化學一樣成立放之四海而皆 準的定律眞是談何容易!從另一角度看,中國 只是一個在發展中的國家,目前能動用的資源 和人力都很有限,社會科學工作者如常常能及 時回顧和反省,校正自己應遵循的方向,不要 事事緊跟別人,以免走入死巷,則在樽節資源 和人力方面未嘗沒有好處。更何況經由這類的 反省和探索,無論在理論和方法上當可以豐富 社會科學的內容。 就在這一信念下,港、台兩地的社會科學 工作者鍥而不捨,終於在一九八零年召開了 「社會及行爲科學研究的中國化研討會」,由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香港今次 的會議應是這一槪念的延續,不過與會的成員 兼及中國大陸、美國和新加坡,而且討論的主 題也擴大了。 社會科學的中國化 主題的重點之一仍然是社會科學的中國 化,但已不再是幾個簡單的槪念,提出的論文 多是從理論架構及實證層面來分析問題。社會 學大師楊慶堃敎授因事未克來港出席,寄來 「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的社會學觀」(論文大 綱)。台灣大學社會學系葉啟政敎授在他的力 作「邊陲性與學術發展——再論社會科學中國 化」的論文中,一語中的,嚴肅地指出今天台 灣的社會科學學者並不是沒有邊陲依賴性(指 對西方社會科學而言)的認識,也不是完全沒 有自覺與批判的意願。癥結是在於缺乏批判的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