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能力與自覺應有的方向。所以如 因爲思想上受制於西方的典範,另一方 因爲社會內部結構的限制。他並且具體地提出 了突破此一難局的方法,如發展基礎理論,摒 棄功利實用的學術政策等。 來自和葉敎授同系的蕭新煌博士,更從實 證的層面去探討「社會學中國化的結構問題」。 指出「中國化」一詞在內涵上有層次重要性 順序,依次爲: ㈠ 從中國歷史中去創造具有中 國色彩的社會學理論; ㈡ 內容和材料的中國 化; ㈢ 參考並修正外國理論及方法以適應 國 情況; ㈣ 反省西方社會學對中國的影響; ㈤ 建 立中國的社會學。 台灣大學另一敎授文崇一先生則從「社會 學理論的文化差異」,檢討社會科學的中國化 問題。在比較了幾種不同的文化循環論之後, 指出建立普遍原理是如何困難。 從北京社會科學院來的趙復三敎授的論文 題目是「社會科學中國化問題管見」,對中國 社會科學的發展史作了扼要的陳述,似歸結到 「馬學爲體,社學爲用」的模式,惜未能從理 論層面指出究應如何選擇。本校社會學系張 得勝博士提出了「從社會科學理論的性質推論 本土化的必然性」的論文。 人口和家庭 研討會另一重點是人口和家庭,以及環繞 這一主題的許多相關問題。首先由蜚聲國際的 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敎授提出「 中的老年贍養問題」的論文,以之檢討 國家庭結構的變動及其影響。指出國人在情感 上旣不能接受西方「空窠」式的家庭,則如何 在結構變動中保持反饋作用,子女能 父 母,相互依賴,使家庭勿成「空窠」。 本校鄺振權博士就目前中國大陸的人口政 策,提出了「重男輕女與中國人口問題」,指 出男女比例失調這一發展的嚴重性。吳夢珍博 士的論文是「香港家庭結構的變遷與靑少年犯 罪的關係」。周永新博士則是討論「中國人對 福利的觀念」。本人根據雲南撒梅族三十年來 的社會變遷,在現行政策之下,蠡測未來該族 人口結構和家庭制度的可能演變。此外,來自 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的吳燕和博士針對現代化 家庭的兒童敎養問題提出論文;台北中央硏究 院莊英章敎授 論文則是重新評價台灣漢人 宗族組織。 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 中國社會詭譎多變,人際關係特別複雜, 這次有好幾篇論文涉及類似的問題。除本校人 類學系主任喬健博士的「中國人計策行爲的形 式分析」之外,台灣大學心理學系黃光國敎授 的「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也是這 方面的力作。其他心理學論文還有台灣大學楊 國樞敎授的「中國人描述人的性格所採用的基 本向度」及本校張妙淸博士的「中國人對心理 問題的表現方法及求助途徑 引起熱烈討論的是本校金耀基敎授有關 家倫理與經濟發展的一篇論文。該文重新檢討 了韋伯(M. Weber)認爲儒家倫理無法提供資 本主義之精神的說法,並對目前香港、台灣、 南韓及新加坡的快速經濟發展提出結構和文化 因素的解釋,文化因素主要就是儒家倫理。這 毋寧是對韋伯學說的一項挑戰。此外,台北中 央硏究院院士芮逸夫老敎授提出「儒家倫理思 想的現代化」論文,主張七倫說。除傳統規範 個人與個人的五倫之外,另立個人與羣體的第 六倫(主敬),及羣體與羣體的第七倫(主 惠)。其他針對現代化過程中的不同問題的論 文,還有北京大學陳岱孫敎授的「現代西方經 濟學的硏究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本 校廖光生博士的「中共經濟現代化與法治」, 劉兆佳博士的「香港 社會變遷、科層政治與 興起中的政治課題」,楊少華博士的「西方管 理觀念轉移性的探討」,美國加州大學(聖達 色色拉)劉平鄰敎授的「中國 文化與中國 現代化」,夏威夷大學章生道敎授的「中 的 傳統城市和現代化」,台北中央硏究院李亦園 敎授的「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儀式」及廣州中 山大學梁釗韜敎授的「黎族社會經濟發展的文 化敎育因素」等。 這次會議的特色,可以引用楊國樞敎授在 「總結與前瞻」上所歸納的五點:科際化、地 際化、代際化、學術化和個人化(即不代表任 何官方或團體)。 3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