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三年第五期

國際中國古 本校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曁吳多泰中國語文 硏究中心主辦的「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硏討會」, 於九月五日至八日在大學行政樓會議廳擧行。 硏討會開幕典禮由馬臨 長主持,出席的 嘉賓包括與會學者及校內外人士共百餘人。馬 校長在開幕辭中指出:「今天, 國古文字學 已經成了硏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一門重要科 學。……我們對中國文化有承繼和發揚的責 任。由古文字的研究,進而探索中國古代的物 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時間和空間上,更充實 地體味先民的生活和思維的發展情況,加以整 理,加以評價,去蕪存菁,這更是硏究文字形 體以外的另一重意義了。」馬校長希望藉着這 次硏討會,使國內外學者交流經驗,加强合作, 共同爲學術硏究作出貢獻。 硏討會主席爲鄭德坤敎授及劉殿爵敎授。 與會者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台灣、美國的學者 及本地學術界人士共七十多人。 研討會分六組進行,分別由周法高敎授、 李核敎授、朱德熙敎授、馬國權先生、饒宗頤敎 授、高仲華 主持。宣讀的論文 三 八篇: 怎樣考釋古文字 徐中舒(四川大學) 古文字與古語言 高仲華(中國文化大學) 漢字起源的一元說和二元說 李孝定(中央 硏究院) 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 姚孝遂(吉林大學) 《說文解字》在古文字學硏究工作中的地位和 作用 張舜徽(華中師範學院) 《說文》部首次序及其「始一終亥」思想來源 的探究 李達良(香港中文大學) 《古文字學通論》序 高明(北京大學) 如何從古文字與經典探索古代社會與思想史 周策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略論《殷墟書契前編》的幾種版本 張秉權 (中央研究院) 諸帚探索 趙誠(中華書局) 王亥卜辭之再探討 黃競新(香港中文大學) 甲骨文苜字的用法分析 管燮初(中國社會 科學院) 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徵及有關句子的語 法分析 周國正(能仁書院) 甲骨文同義詞研究 陳煒湛(中山大學) 釋從天從大從人的一些古文字 于省吾(吉 林大學) 論殷人治療疾病之方法 胡厚宣(中國社會 科學院) 續論西周甲骨 李學勤(中國社會科學院) 釋  裘錫圭(北京大學) 周原十篇重要卜辭考釋 徐錫台(陝西省考 古硏究所) 殷墟斫頭坑髑髏與人頭骨刻辭 李棪(前香 港中文大學敎授) 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 周法高(中央硏究 院) 金文札存 馬國權(香港大公報) 說   金祥恒(台灣大學) 近五十年新獲靑銅器 張光裕 (香港中文大學) 吳王鐘銘考釋 曾憲通(中山大學) 中山王 方壼鼎 文芻議 商承祚(中山大 學) 戰國文字中所見有關 的資料 朱德熙(北 京大學) 魏幣 布考釋 張頷(山西省文物局) 戰國「冶」字結構類型與分國硏究 黃盛璋 (中國科學院) 舒城九里墩墓的靑銅鼓座 殷滌非(安徽省 文物局) 釋  梁文偉(珠海書院) 關於兩件吳越寶劍銘文的釋讀問題 張振林 (中山大學) 《龍龕手鑑》及其引用古文之研究 潘重規 (中國文化大學) 古璽考釋 王人聰(香港中文大學) 《古璽彙編》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 吳振武 (吉林大學) 多體形聲字窺管 單周堯(香港大學) 談《廣韻》六個從「夷」得聲多音字之形成 金周生(東吳大學) 吽字說 饒宗頤(香港中文大學) 其中廿二篇結集爲《古文字學論集》初編,已 於研討會開幕時出版。其餘十六篇則將編成 「續編」出版。 鄭德坤敎授在閉幕辭中說,這次會議「大有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景象」,並表示:「只要我 們承認學術是天下公器,而中國古文字學又已 經成爲世界性的學問,香港中文大學願意與各 地專家携手合作,爲 貢獻作最大的努力。」 13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