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國內學生在中大 「中大校刊」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介紹了亞 洲課程部的海外學生,我們希望在這一期也介紹 一下從國内來的幾位硏究生,談談他們的學習、 生活和感受。 — 校 刊 編 辑 相信到目前爲止,許多人都還不知道原來 中大有幾位從國內前來進修的硏究生。他們分 别來自北京、天津、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 大學和外國語學院,現於本校攻讀碩士學位課 程,專修比較文學或英語敎學。 來港之前,他們都是在專上學院任敎的。 由於現在國內希望所有的大學敎師都是硏究院 畢業生,而中央方面也鼓勵學生出 留學,所 以他們就經過原屬學校的甄别試,參加中大在 國內擧行的研究院入學試和口試,終於獲得取 錄,進入中大深造。 來到中大這個新環境,他們首先感到的是 功課壓力比較大。在國內,碩士課程分三年完 成,一年大槪有兩個半月假期,因此學習時間 頗長。這裡的課程則分兩年完成,假期也多, 上課學習時間因此少了許多。而且國內老師多 採取傳統敎 法,講授較多,學生獨自硏究相 對減少。但在這裏,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 成參考書的閱讀和論文的寫作。第一學期是適 應階段,尤感吃力。 幸而中大的讀書硏究環境非常好,圖書館 藏書十分充實豐富,可以給他們充分利用。他 們一致認爲圖書館設備足,效率高,開放時間 能夠配合學生的需要,書刊編目有系統,而且 開架書籍更方便他們找資料。 然而給他們幫助最大的還是老師。這裏的 老師多數都較年輕,對潮流適應力强,能夠指 導他們接觸各種新、舊學派。更重要的是他們 通過寫論文,在找資料、選題目、選擇參考書 等方面都得到訓練,學會了有系統和科學化的 獨立硏究 法。 至於這裏的課程,他們都認爲編配適當, 實際而具體,能夠把理論和實踐結合 使他們擴 闊眼界,接觸到許多在國內較難接觸到的題材 和資料,包括各門各派的新舊理論。在文學方 面,可以吸收到中外古今的各種理論和作品; 在語文敎學方面,可以硏究最新的方法和理 論。在國內,則年代較遠、已有定論的敎材還較 多採用。兩地課程還有一個最大的分别,就是 國內硏究生必須修讀幾門公共課,例如政治、 經濟、哲學、第二外語、中國文學等。 這幾位在國內讀本科、在這裡唸硏究院的 學生還比較了一下兩地學生的英語程度和課程 編排。以英文本科課程來說,兩地有顯著的差 别,主要原因可能是起點不 樣。這裡的學 從小就開始學英文, 得較好的學生,在大學 低年級就能用英文寫出很好的論文。國內的起 點低些,因此四年課程分兩個階段,第一、二 年是初階,課程重點在於加强聽、說、讀、寫 的能力,第三、四年才設有文學史、語言學、 口譯、筆譯等選修課。至於硏究院的情況,兩 地都是採用學分制。學生修足規定學分,呈交 論文,答辯及格後才獲頒學位。國內碩士班是 有年齡限制的,只招收卅五歲以下的學生。 那麼在生活上,這幾位來自國 的硏究生究竟能否適應呢?一般來 覺得沒有困難,只是跟中大的同學溝通,語 是一個障礙。他們不懂粤語,而許多本校 生 都不大會說普通話,因此很多時候反而要用英 語來交談。不過,他們都認爲中大的學生很獨 立,能力强,組織的活動多樣化 儘管功課繁忙,他們仍經常參加各種體育 活動如打球、游泳、跑步、登山等,有時還一 起聚餐。但爲了珍惜學習時間,他們較少出外 到市區去逛。 無論來了半年還是兩年,他們在中大的日 子總不能算長,不過,他們都覺得收獲可一點 也不算少。總的來說,他們在自學、硏究和敎學 幾方面的能力都提高了。唯一感到遺憾的是, 由於香港基本上是中國人居多 社會 所以缺 乏可以讓他們練習英語的語言環境。 這批學生回國後,仍會回到原來的工作崗 位,所屬學校希望他們努力學 ,將來對國家 有更大的貢獻。事實上,許多 國家派出外國 留學的學生已經學成歸國,在各自的崗位上發 揮了很大的作用。對於國內的敎育情況, 除了慇切期望知識分子的地位得到眞正的提高 外,還看到了一些亟待改進的地方,例如能眞 正接那些七、八十歲的老敎授班的中靑年敎師 仍然缺乏,敎學後勤工作跟不上、敎師工 環 境不理想,由於統一 材和統一敎學法 局 限,使許多有志改革且敎學認眞的敎師無從各 展所長。但近年來情況已逐漸好轉,雖然進展 比較慢,但他們對敎育的前景是充滿信心的。 1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