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口述歷史的 自建埠以來,香港社會經歷了許多變遷,� 其間不少改變,在政府及其他文獻中沒有記� 錄。隨着迅速的都市化,很多有歷史價值的文� 物都散失了,而親身經歷這些變遷的人士,大� 部分都已屆高齡。如果我們任這些目前還可追� 尋的史料逐漸湮沒,那麼香港的許多歷史就會� 成爲空白一片。本校有意硏究香港文化風俗、� 歷史的敎職員,都;都希望能夠盡量搜集和保存那� 些漸就散佚的資料,作爲將來編寫歷史的根� 據。因此,他們除了蒐集文獻之外,更致力於� 找尋口頭的史料,四出訪問有關 人士。� 本校的口述歷史研究集中在香港的文化敎� 育和新界鄉村的歷史兩方面,其中包括香港的� 傳統教育(陸鴻基博士、吳倫霓霞博士、譚汝� 謙博士)、香港新聞和傳媒的發展(皇甫河旺� 先生、粱後養先生、譚汝謙博士)、上水鄉敎� 育、新界的私塾、鄉村老師的敎學與寫作(吳� 倫霓霞博士)、香港高等敎育的發展——李卓� 敏博士的生平和思想(關禮雄博士 吳倫霓霞� 博士、譚汝謙博士)、一九四零至五零 西貢歷� 史(科大衞博士、關禮雄博士、陸鴻基博士、華� 德英女士(Ms. � B a r b a r a �Ward)、譚汝謙博士)、� 林村的打醮(科大衞博士、呂炳川博士、華德英� 女士)、上水的歷史(科大衞博士)、大埔墟的� 來源和一八九八年前 發展吳倫霓霞博士)、� 一八九八至一九四零年大埔墟的歷史地理(吳� 倫霓霞博士、吳仁德先生)。參與各項研究計� 劃的敎職員分屬大學各單位:歷史系、新聞系、� 人類學系、地理系、敎育學院和大學秘書處。� 〈大學校刊〉爲了介紹口述歷史的研究,� 特别訪問了吳倫霓霞博士、陸鴻基博士和皇甫� 河旺先生。以下就是訪問的記錄。� 此外,吳博士又選擇了兩項研究,給我們� 摘要介紹,現筆錄下來,附在 之後,以供� 參攷。� ——校刊編輯� 訪問記錄� 編:口述歷史的由來已久,請你談談它的發展� 過程。� 陸:口述歷史可算是很早已經採用的歷史硏究� 方法。在中國,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 已經用上了口述歷史的方法 擧例來說,� 他寫「孔子世家」時就曾經親往山東曲阜,� 訪問當地父老,獲得口述資料,以配合及� 補充文獻上的紀錄。� 吳:在西方,從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 的《波斯戰爭》一書開始,一直以來,不少� 史學名著都大量地採用口述歷史的材料。� 這傳統到了十九世紀才因文獻史料日豐和� 注釋漸受重視而有所改變。但法國的米歇� 里(Jules �Michelet)和英國的麥可尼� ( T h o m a s �Macaulay)的傳世之作,仍然能� 了不少口述資料。同時,民俗學的硏究一� 直都要依靠口傳材料,而社會學 等社會科學硏究亦非常積極和普遍地運 實地考察和口述的資料。� 編:口述歷史有什麼功用呢?� 吳:首先, 是用來塡補在文字上找不� 到的資料空白,例如文字上沒有記載的地� 方史、家族或個人的事蹟、某些行業的實� 際操作等。如果要進行這些硏究,則是捨� 口述歷史而無他途的了。� 其次,口述歷史和文字記載自古是相輔� 而行的,孔子所謂「文獻」的獻,正是有� 賢德的耆老。某些問題,我們可以在文字� 上找到資料,但如果要了解歷史的全貌,� 則仍要借助口述歷史。就以香港高等敎育� 的發展爲例,有關香港大學最早招收女生� 一事,我們可以找到正確年份的文字記� 載、學生名錄,甚至通過招收女生案的會� 議紀錄。但是關於最早期的女生初進大學� 時的感受,她們如何應付各種生活和學習� 的難題等,則除了訪問當時的女生是無從� 知道的。我們就是通過訪問鄭何艾齡博� 士、賴寶勤敎授才得到那些寶貴的資料� 的。此外,如果我們要硏究範圍較爲廣泛� 的問題,就要訪問更多的人。例如我們硏� 究新界歷史的時候,就是找不同性別、行� 業和階層的普通人來訪問 只要他們曾經� 親歷或親聞其事就行了。通過這樣的 � 得來的資料面較闊,反映出不同的人的經� 歷和意見。� 換言之,實地考察和口傳得來的資料,� 13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