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四年第五期

如果談中國藝術的歷史而略去了 繪畫的部分,就不是完整的歷史。我還 佛敎藝術雖然源自印度,但當它傳到中國之 後,就變成了很有民族特色的 了。 我在印度的時候有許多機會接觸佛敎藝術, 我參觀了印度西北部很多佛敎遺址及寺廟, 看到大量的藝術品,可以進行研究。這些研 究,對我後來到中國考察敦煌、鞏縣、雲崗 及龍門的藝術時很有幫助。 問:在日本藝術方面,您也是專家吧? 答:這個,還是讓我解釋一下吧:五十年代,我 獲得一個到東方考察一年的獎學金,可是我 沒法到中國去,結果就去了日本,在日本研 究中國的藝術。當時我的確花了不少時間去 研究日本及佛敎的雕刻。事實上,研究中國 的佛敎藝術史,決不能不把日本某些時期的 佛敎雕刻也包括在內。八世紀初葉,數以千計 的中國雕刻家、建築師及工匠漂洋過海,到 了日本,協助重建奈良的首府,因而在日本 奠下了中國藝術 傳統。在日本,隨處都可 以看到中國的藝術,甚至有些在中國已經失 傳的佛敎雕刻藝術,在日本卻保存下來了。 問:您研究中國藝術有沒有遇到困難? 答:在中國建國初期,外國人很少有機會到中 國旅行考察,就算可以去,也沒甚麼機會參 觀博物館及考古遺址。我第一次去中國是在 一九五五年,相信在研究人文學科的西方學 者中,我是最早去中國參觀的人之一了。後 來在「文化革命」期間,外國人不能再到中 國訪問,學術刊物的出版也中斷了。這是過 去所遇到的困難。但近年來, 一些實際問題,例如要去中國蒐集資 要籌得足夠的旅費,或找人贊助。當然,到 了我這樣的年紀,與其親身前往中國去考 察,不如選派自己的學生去,或者會感到更 滿足。 問:中英之間有沒有學者交換計劃? 答:有的。目前有兩種不同的交換計劃——官 方和民間學術團體的。政府的計劃由英國文 化協會負責安排,專門交換本科生及博士學 生。中國社 科學院及大英學會之間的交換 計劃,是屬於民間的,只限於資深博士硏究 人員。 問:中國近期在考古學方面的發展,以及不斷 出版的考古刊物,相信一定給您的硏究工作 提供了很多方便。 答:是的。中國近期出版的數量實在驚人。而 且他們還使用碳十四進行斷代分期,又採用 同位素等科學技術,提高了硏究工作的水 準。這些對我們的幫助實在很大。此外,以往 中國的考古研究都集中在華中,但最近幾 年,其他省份的考古工作也大量展開了,這對 我們的研究也很有利。爲了吸收這些不斷湧 現的新資料,我們不得不拚命閱讀新書刊。 問:您對於許多中國考古學家都很熟悉,那一 位給您的印象最深? 答:你這樣問我,我就想起了老一輩的夏鼐及 鄒衡,以及雲南的考古學家汪寧生。他 在 整理新資料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不過,我 認爲你問我這個問題 實在有點不公平,因 爲考古學上的任何發展,都是 萬人辛勞的成果,而不僅僅是考古硏究 少數民族研究所 幾位專家 功勞。現在全 中國與考古學有關的組織都在發展,各省都 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問:您在倫敦大學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做了 十七年中國藝術及考古學的講座敎授,好 像英國其他大學並沒有像您那樣敎授中國藝 術史的講座? 答:是的。在牛津也有敎藝術史的,但敎員是 阿什穆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是大學本 身的敎師。我敎的是中國考古學的學士學位 課程。我的那個講座在西方國家之中也是比 較特別的,因爲我們並沒有把重點全放在繪 畫上。我對裝飾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很感興 趣,學生修讀的課程也以裝飾藝術爲主,包 括了銅器、陶瓷、玉器、漆器、佛敎藝術等方 面。當然,他們也以中國繪畫作爲一個考卷。 還有一點是値得一提的:我的學生須要同時 修讀中文和藝術史及考古學的課程。當然他 們不能像專修語言的學生唸那麼多的中文 他們是把中文當作工具來學的,所以一開 始,就用學到的 去閱 藝術書刊。因爲 沒有人敎這方面的中文,我實際上也兼敎語 文。我採用的 材,都是與藝術及考古有關 的,例如唐代的《歷代名畫記》。 問:柏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與倫敦大學關係密 切,您在基金會擔任主席一職,主要是負責 甚麼工作? 答:我在倫大的講座,是要兼管柏德中國藝術 23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