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比較文學討 李達三 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學者開始對中西比較 文學硏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段短短的 期間,他們一共出版了五、六本這方面的書 籍、兩份專論比較文學的學報(一中一英)。 多所學府更開始設立比較文學的本科及硏究院 課程。今年十月,中國比較文學協會將於深圳 大學正式成立,並同時擧行爲期三週的硏討會 及會議。 一年前,本校英文系的比較文學硏究中心 認爲時機成熟,應安排一次中港學者的學術交 流會議,遂成立一個籌備委員會(成員包括周英 雄博士、李達三博士(Dr. J o h n J . D e e n e y ) 、 楊觀海博士(Dr. P e t e r Glassman)、何文幹 博 士 ( D r . M i c h a e l Holstein)、陸潤棠博士及 袁鶴翔博士),所選的題目,都是以檢驗各種 比較的觀點爲目的。會議於一九八五年九月二 日至七日假座本校擧行。 大會邀請參加者更深入探討比較文學硏究 上一些基本假設:對於在歷史或起源上沒有關 聯的文學,能否作出有效的 ?採用科際的 觀點,能揭露多少文學作品中未受人注意的層 面?一般人所認爲的某種體裁的定義,究竟有 多大的準確性?意識形態對文學作品有多少影 響?我們究竟有多少把握能判斷一本作品或其 中的一部分有顯著的中國色彩或西方色彩?又 憑甚麼標準而定 把這些作品比較,是否可以 顯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它們有甚麼不同 的感受? 我們選作比較的作品,並沒有使學者採用 傳統的硏究方式——就是認爲兩種文化因有直 接交流而使作品受到對方文化的影響。事實 上,學者不但沒有受到這種看法和硏究方式的 規限,而且能夠自由地發揮他們的 ,提出 他們的意見。我們建議的方法與所選的作品如 下: 一、敍述文體中文化歷史的處理: 《戰爭與和平》 羅貫中《三國演義》 二、自傳中主題結構與回憶的重要性: 盧騷的《懺悔錄》 沈復《浮生六記》、巴金《隨想錄》 三、小說中形式與體裁的創新: 《走向燈塔》 王文興《家變》 四、文學上意識形態/哲學的表達: 《唐吉訶德》 魯迅《阿Q正傳》或吳承恩 西遊記》 五、小說描寫的個人與社會: 《傲慢與偏見》 曹雪芹《紅樓夢》 大會上的論文雖用英文宣讀,但會議是中 英語言並用的。負責即時傳譯的,計有本校沈 宣仁博士、陳鈞潤先生和周兆祥博士,以及中 國的王家湘女士和巫寧坤先生。 除了中國學者提出的十六篇論文外,宣讀 論文的還有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普萊斯 頓 敎 授 ( P r o f e s s o r J o h n Preston)、本校周 英雄博士、楊觀海博士及李達三博士。討論期 間,其他來自中國、本校及香港大學的學者, 紛紛提出新穎的見解和創新的評論,使 會生 色不少。在最後圓桌會議時,我們很榮幸請到 新近當選國際比較文學協會副主席的楊周翰先 生(北京大學)和廣西大學的孫景堯先生致辭。 本校的富爾布萊特訪問敎授邁因納敎授(Professor E a r l Miner)(普林斯頓大學)及袁鶴 翔博士,分別作出相當扼要的總結。 我們非常感謝下列顧問委員會成員的鼎力 支持和積極參與:馬臨博士、陳方正博士、劉 殿爵敎授、吳利明博士,以及來自中國國家敎 育委員會高等敎育一司的蔣妙瑞先生和楊壎先 生。在閉幕儀式上,雅禮協會主任謝天懋先生 ( M r . M a r k Sheldon)代表資助機構致辭;資 助機構包括嶺南大學基金委員會及美國亞洲區 基督敎高等敎育聯合董事會。 四十五位與會者一致表揚秘書處職員及硏 究生的工作,由於他們的協助,大會方能順利 擧行。 本校校長馬臨博士在致歡迎辭時所說的, 大槪是對這次會議結果最貼切的描述:「這次 研討會…旨在促進人們了解自己和生活在世界 的一種知性的追求,這是値得我們稱道的。」 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