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五年第五期

學以及其他敎育機構是否 工業的需求呢?這就帶到我想提 點—敎育所面臨的挑戰。 在牛頓學說時代,學術界有三大學科脫穎 而出,成爲科學的三大支柱。數學家、物理學 家和化學家相繼興起,有系統地構建成一個科 學基石,使自然現象都得到調協一致的解釋。 但這三大領域都構建有各自獨立的學術世界, 儘管大家的領域不時還有相通的地方。 數學家醉心於建立邏輯思考、論證和推 理,以求對數字、幾何圖形及其抽象觀念有一 邏輯相容的描述。 物理學家則熱衷於物理現象。除了對某些 奇異現象暫作保留外,牛頓學說時代的物理學 家都深信已掌握了解釋天地萬物 鎖鑰。 化學家則從另一個出發點向恒宇的奧秘進 攻。他們的命題是旣然萬千事物都由基本元素 組成,如果找到所有元素,那麼我們就能夠解 開一切物質構造之謎。由此發展,他們訂定了 巧妙的「元素週期表」。 上述三大學科一直並行不悖,個別領域的 發展亦不會因其他學科停滯不前而遭受影響。 偶然,物理學家可能希望有較佳的數學工具來 工作,而化學家則可能希望利用物理理論來解 釋某些現象。這樣就使得知識的基石容易保持 而且不斷發展。在學校裡,數理化三科的講 授,都會因學生修讀的取向而有所偏重,使 學生在大學修讀時專攻其 科學位。 我們目前處於愛恩斯坦學說時代的啓明時 分,理科壁壘分明的情況已經被打破;愛恩 坦的相對論早爲量子力學的創立鋪好道路,從 而把微觀世界納入我們的識知範圍。多年來物 理學家及化學家各自在他們的宏觀領域內鑽 研,不約而同發現微觀世界竟然能夠提供解釋 物理以及化學現象的共通基礎。由是,這兩個 學科的基礎訓練以至工具的使用都從而產生了 跨科滙集的情況。 以數理化爲基本科學的牛頓學說時代,其 學術形勢經歷了兩項重要變革。其一爲派生分 化,數理化這三大學術分野由是分宗至繁。其 次爲學術跨科現象。物理與化學之間的跨科現 象已經極 普遍,但兩者更需憑藉數 應用 以求前進。這兩項變革使得基本科學的訓練在 初時顯得複雜,但假以時日,趨於簡要是勢所 必然的。 科技專家亦面對著相類似的問題,困難也 不相上下。學科的專門化再不局限於土木、機 械、化學及電機幾個工程學衍生的畛域。材 料、電子計算、資訊、自動化等已經演進爲 明日工程學分科專門化的重要範疇。在這個階 段,大學及其他高等敎育機構所面臨的挑戰是 如何爲工程學科的學生提供一個旣有一定專門 化深度而又有廣博 識基礎的敎育。 目前的問題是在科學和科 已分衍出衆多專門化的學科,無 題已是十 嚴重。由這衆多領域所派 其間往往包涵某些極其重要的關連意義;然 資訊之多,其派生速度之快,已足使我們窮於應 付。對這資訊出輸的整體,我們固然束手無策; 對資訊之間的關連意義,我們亦往往目眩神迷, 無法立即加以辨析而予以利用。我們無可避免 地把精力花費在重複的工作上,更不能因其他 領域所取得的經驗而省卻一些費力不討好的工 作。尤其令人遺憾的是在同一領域裡,取得的 成績也不一定能夠充分及有效地去傳播流通。 問題還不止於此,科技的發展又重新燃起 我們貫通語文、哲學和科學這兩個知識領域的 希望。電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或將促成擴 展人腦功能這一夢想的實現;通過知識的提煉 來解決知識爆炸的問題也是大有希望的。所謂 「天地轉,光陰迫」,我們倘還不趕快改善處 理知識的工具,那麼就必不免白白浪費掉許多 可貴的資源,而這工具也正可成爲跨越理解與 知識之間的鴻溝的橋樑。可惜,在目前,這仍 只是個渺茫的希望而已。 儘管我們擔心資料和資訊多至使人淹沒, 我們仍應把握這個知識豐收的大好良機,積極 將它們化繁爲簡,並且重新分別組合。當我們 不再感到徘徊在無法應付的學科領域內,我們 自然可以 度邁開走向創造過程的步伐。 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