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項 師生和社會人士協力合作,懷抱一致 想,才能漸見曙光。中大 敎學方針 科和職業敎育之外,也着重通識敎育,希望 學生不但能掌握一科一業的知識,更能分析 和理解香港社會、中國文化乃至世界事物, 進而培養承擔道義的襟懷。 大學敎育是優秀傳統的傳授過程;也是薰 陶情智、訓練技能的過程,藉此充實知識 創造更美好的社群。我非常同意牛津大學賀 茲金的觀點;他認爲當前敎育問題叢生,但 關鍵在於如何維護及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 以期適應環境,發揮其固有的創造力。 學生知識貧乏,創造力自然薄弱。我不想 細談香港中學敎育的得失是非,因爲敎育界 有不少專家已經在深入硏究這些問題。目 前,專上學府只能自訂策略,補救我們旣有 制度之不足。中文大學採取四年制敎 計 劃,相信是盡了我們在這方面之所能了。從 應付香港特殊敎育制度的角度來說,我們的 努力算是沒有白費。 問:一九一七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的演說, 首先就强調大學是硏究高深學問的地方 您 在就職演辭裏也提到大學的根本使命並不止 於對本校學生傳授知識,還需要能爲社會展 示新的路向和目標,承擔對學術、對香港社 會和對中國文化的責任。九年來,您旣然肩 負重責,領導一所懷抱理想的學術機構,請 問您對學術與社會的關係有甚麼看法? 答:一個眞正的現代化 之外,必須同時顧到市民在文化 値等方面的融洽和整合,期以彼此之間 凝聚力,產生歸屬感,用共同意志和信仰接 受新問題的考驗。社會要發揮這樣的功能, 在學術機構裏從事敎硏工作的學者和接受學 術訓練的 子,相信是可以而且應該扮演擧 足輕重的催化作用。這樣做,大抵可以歸納 爲兩種途徑:一是回應社會 一是批判社 會;前者出於認同,後者始自關懷。可是, 回顧東方學術思想發展史,學 的價値似 乎都立基於道統尊於政統、師道高乎治道的 理想之上,始終期望政亂於上的時候,可以 發揮學興於下的作用,然後社會下層的道 統,足以撼社會上層的治統。 漢太學生和 宦官集圑的鬥爭,北宋末年太學生的愛國運 動,明代東林書院掀起的壯闊波瀾,甚至 「五四」時代北京大學之成爲思想革命的大 本營,幾乎都是捍衞道統的理想的追求。 蔣廷黻在「漫談知識份子的時代使命」一 文裏說:「中國的官僚百分之九十來自知識 界,卻是知識份子最喜歡駡官僚,在朝的知 識份子和在野的知識份子形成二個對壘」; 又說:「社會感覺官吏的壓迫,殊不知官吏 深感社會的壓迫」。這也許正是社會國家進 步的原動力;一個開放的社會,學術硏究之 所以會比一個閉塞的社會更有成績 原因也 正是在此。可是,從學術性情的角度而言 我一向比較偏向於平和的擧措,覺得就整個 社會國家來說,有責任感和進取精神的人越 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