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三年秋‧冬

讚辭 榮譽文學博士馬友友博士 一九五五年馬孝駿夫人在巴黎誕下麟兒——馬友友,他長大後成 爲一位蜚聲國際的古典音樂演奏家。馬夫人爲孩子取名友友,本旨不 在於取其與英文讀音「搖搖」一字相 諧,而在於寓意他友善可親。我們也不 難想像這孩子墮地時笑意盈盈,長成後 談笑風生,爲世界古典樂壇放一異彩。 馬友友先生出身音樂世家。父親 馬孝駿先生身兼音樂硏究家、小提琴家 及作曲家,母親爲女中音,姊姊馬友乘 乃小提琴高手。事實上,馬先生初試身 手所演奏的樂器亦爲小提琴。但對當時 年僅四歲的幼童,能演奏一件較姊姊更 爲高大的樂器,不啻可以補償自己比姊姊細小的弱點;馬孝駿先生遂給兒子一具大提琴把 弄。經父親啓蒙的馬友友,終於成爲本世紀偉大的大提琴家。 馬友友尙在稚齡便嶄露頭角,六歲即於巴黎大學公演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一 九六三年,正値已故李卓敏校長創立本校之時,友友經著名大提琴家巴勃羅•卡薩爾斯引 薦,得與名家倫納德•伯恩斯坦於全美藝術匯演上攜手演出。翌年,他年方九歲,便在卡內 基音樂廳公演,初顯鋒芒。 馬先生自九歲至十六歲就讀於紐約朱利亞音樂學院,師從贊洛斯•舒勞士及大提琴家倫 納德•羅茲。馬先生努力不懈,盡展天賦,未嘗令師長失望。羅茲對這位得意門生曾有如此 讚語:「友友的技巧足與古今任何名家媲美。」其後哈佛大學向他招手,該校的學習生活不 單啓迪思想,也充實體驗。馬先生一方面鑽硏大提琴技法,同時旁及音樂史、理論及樂理賞 析。數年下來,其敏銳觸覺不但未有褪色,其分析及演繹能力更突飛猛進。馬先生回想在哈 佛的日子:「我學懂一絲不苟,立論不可空洞,要有眞憑實據,具體明確。」馬先生少年時 代,不但大提琴技術已臻上乘,更能把理性的學習心得結合其天賦才華。 馬先生的演奏成功地揉合了分析、藝術及演繹技巧各方面才能,一九七八年他獲埃佛 利•費徹獎,隨後參與北美多個名樂團的演出,在世界舞台上發射光芒,至今有增無已。其 動人心弦的演奏,敎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以豎琴妙韻馴服猛獸的奧爾菲斯,又或是才思敏捷 第四十六屆典禮 8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