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大道的平直;又如眾志堂的質感很重(圖 三),因此亦是以植物為聚焦點;而以矇矓 手法呈現教職員宿舍的面貌(圖四),比寫實 更有意思。」 王先生並不喜歡完全對景寫生,「因為 作品必須表現中大的整體氣氛、精神,和風 土人情。」故此,他在作畫之前,翻看了不 少大學刊物,藉此了解中大的歷史、教育目 標、特色及書院生活等,同時又觀察學生生 活,希望畫作既能描繪外在景物,亦能表現 中大的內涵。他強調畫作必須注入作者的主 觀感覺和思想意識,才能打動觀者,使他們 有更強更深的感受。王先生說:「只可惜在 中大逗留的時 間太短,要是 下一次作畫, 可能又有另一 番體會和表達 手法了。」王 先 生 來 訪 期 間 , 作 畫 不 少,但其中有 的因不滿意而 放棄了,剩下 十三張,當中 包括了四所書 院和校本部的 標誌性景物。至於中大全景的橫幅,因作畫 時居住的大學宿舍地方不夠大,所以是在北 京完成的。 這些畫作都滲透著王先生對中大的感 受;對於中大人來說,感受可能又有不同, 他 十 分 希 望 聽 到 大 家 對 這 些 畫 作 的 評 價 。 • 圖三 圖四 王明明先生祖 籍山東省,一九 五二年生於北京, 自幼酷愛繪畫,兒童時代的 作品曾在三十幾個國家展出,並曾 獲世界兒童畫比賽特等獎及一等獎,被 譽為「神童」。 七十年代,王先生刻苦學習和創作,求教於 吳作人、李苦襌、蔣兆和、劉凌滄、盧沉及周思 聰等名家,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 王先生近十幾年來進行大量創作,作品題材 廣泛,皆有感而發。他力求通透傳統,強調意 趣,以文人畫恬淡美與現代意識相融合,以傳統 筆墨精神帶出生活的深度 別具新風。他於八十 年代初的畫作《杜甫》和《招魂》,以史詩方式 入畫,表現出其構造畫面之功力;近年則回歸文 人畫意趣, 農村小景,為古人造像,善 境物 襯托,並調和傳統筆墨與抽象畫元素,富有詩 意。王先生近年曾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畫展 引人 注目,深得同行的認同和讚頌。此外,王先生並 曾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加拿大等地舉 辦個展及講學,影響甚大。 王先生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副院 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 席、北京市美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副主任、北 京市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 中文大學校刊 一九九九年春‧夏 2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