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零年秋‧冬

紅磚屋的故事 油麻地上海街有一間紅磚屋,據說是一九二零年代的郵政局,在六十年代曾用作露 宿者之家,但何佩然教授一項關於香港供水史的研究,卻掲露了紅磚屋原來是九龍半島 最古老的抽水站。 十九世紀末的九龍半島沒有水塘,政府只是利用 油麻地低窪的地勢,在該處挖了些大水井,又靠岸建 造一道深入地底數十呎的泥壩,以攔截地下水源,並 集中分配。這間紅磚屋就是最早興建的泵房,每日最 高可抽調四十萬加侖食水,足供當時九龍半島人口使 用。歷史系在水務局檔案堆中查找泵房資料時,獲告 知泵房已不復存在,只找到一些圖則,顯示泵房位於 Station Street。由於水務署人員一直以為Station是指 舊火車站,故推測抽水站已被拆掉。但其實Station所 指的是Police Station,即戰前油麻地差館街,亦即現 時的上海街。當研究隊伍透過文獻,知道九龍半島第 一個抽水站的正確位置時,再對照泵房圖則,發現建築設計一模一樣,紅屋的真實身分 這才得以回復。然而泵房部分已被拆去,遺下的一邊是僅存的古舊政府建築物,內裡的 窗花、屋頂圓拱等保存完好,應列為一級保護建築物。唯其「驗明正身」之時,該處地皮 已售予地產商發展,即將清拆。歷史系於是立即拍攝短片作詳細紀錄,更力促政府保留 這座象徵九龍半島現代化的里程碑,最終亦如願以償。 若非歷史研究,很多人都不會知道一些古舊尤其是不起眼的建築物,原來有很特別的 歷史和文化意義。政府現在但凡要處理舊建築,都懂得先諮詢歷史系,問清楚來龍去脈。 紅磚屋仍保存下來的一邊,是僅存的古舊政府建築物。 調 景 嶺 一九四九年後,很多從內地逃來的 國民黨支持者於港島現西營盤一帶落 腳。隨著難民人數不斷增加,有些便遷 往摩星嶺,五一年開始再遷至調景嶺。 曾有「小台灣」之稱的調景嶺,以往在雙 十節等日子常常掛滿了青天白日旗,而 國語就是該區當時的通用語言。 基督敎敎會在調景嶺的發展過程中 也扮演著相當突出的角色,其中由宣 敎士推行的救濟工作自五一年以來即 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由初時只有一 張石桌的簡陋設施而發展至今天的基 督敎靈實協會,為將軍澳區居民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服務網絡,包括健康服務(醫 院、診所等),長者服務(老人中心、長者醫護和院舍),復康服務(協助智障 人士康復與展能訓練學校和中心),以及福音事工。 劉義章敎授成長於調景嶺,他集中研究該區約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包括敎會 的角色、敎育、居民生活和語言使用等。 一九九六年以前的調景嶺 中文大學校刊二零零零年秋‧冬 10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