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零零年秋‧冬

我們是這樣走 建 構 兩 大 理 論 七十年代以前,研究香港的學者絕大部分來自外地。他們在香港沒有根,不懂粤 語,更不了解華人的風俗習慣,只好從管治制度和統治者的角度著手,是以研究結果 每每失諸偏頗。 中大社會學講座敎授金耀基在七十年代提出「行政吸納 政治」的理論,指出港英政府利用各種官方組織延攬華人 精英進入建制,強化殖民管治的認受性,減少社會上的訴 求和衝突,使社會安定下來。加上當時香港政治化程度 低,形成社會全力向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成績。 劉兆佳敎授則重新檢視香港的政治文化,思考為何香 港不像當時其他殖民地般出現政治不穩,社會又為何沒有 太大不滿情緒,結果建立了「社會容納政治」的理論。他透 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剖析香港華人社會的心態和結構,發 現民間許多制度和團 體(最重要為家庭)發揮了巨大功能,解決了很多在 外地原須向政府求助的社會問題,而事實上港英政 府也甚少介入香港市民的生活。這造就了香港社會 乃至政治的穩定。 兩位社會學講座敎授的理論都能有效解釋香港 的政治狀況,亦是迄今本地學者探討香港政治文化 的基礎,影響力至大。 金耀基教授 研 究 政 治 文 化 轉 變 的 軌 迹 近二十年,劉敎授從純學術研究逐步移幟到實務問題的解决。「為學術而學術並不 吸引,社會科學者必求學以致用,參與社會重建。」受他影響,現今年 青的學者已較多就社會及政治議題發表意見。但他認為參與的學者 質量都不均衡,有待改進。他尤希望有研究成就、思想成熟 的學者多些參與公眾討論。 「九七問題」在八十年代初浮現,中英港官員和 政客紛紛諮詢學者的意見,傳媒其後也要求學者評 析事件的發展和理據,香港的社會科學研究 開始受到學術界以外的人士關注。劉 敎授成為了各方諮詢的對象,他亦把 自己的英文論文翻譯成中文,並開始 以中文寫作,逐步減省術語,讓多些 人看得到、讀得懂。而為即時回應重 大的政治社會事件,他更經常接受傳 媒訪問,提出他的看法,供大家參 考、關注和討論。結果是他的學術 領域愈趨龐雜,而他也無意中成為 了公共學者(public intellectual)。 了解香港政治與社會文化的變遷 2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