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二期

探訪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體驗印度的宗教,食物和服裝 印度社區成員Rao夫婦(第二排,中),以「誰是印度人?真相與 迷思」為題演講 材料,分發予學校及其他組織,協助推動跨文化 和通識學習。研究人員希望這些努力能促進多 元文化推廣工作的持續發展。 據譚教授觀察所得,種族融和的程度是社會和 諧的指標之一。然而,香港在邁步發展為國際大 都會之際,卻忽視了多元文化。她相信增進跨文 化認識及互動,是學習欣賞文化差異的基礎,是 消弭對少數種裔歧視的第一步。 香 港與英聯邦的歷史淵源,造成為數不少 的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分別在十九世紀及 二十世紀中開始來港定居。這兩個族裔均曾在 戰時協力保衞香港,而其飲食、節慶、風俗和藝 術文化,亦為以華人為主的香港,添上繽紛色 彩。可是,他們對本地文化的貢獻不但飽受忽 略,定型歧視更是根深蒂固。 人類學系的 譚少薇 教授決意撥亂反正,開展兩 個INSEED項目,以加強大眾對印度及尼泊爾文 化的了解,並視之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加以推 廣。她從教育本地華裔青年入手,舉辦研討會, 訓練培訓員,並編製資料套。譚教授及其團隊培 訓了三十五名中大學生,授以印度及尼泊爾傳統 的要義,再派這些「學生文化培訓員」到四所中 學,向約八百名學生介紹。中大學生培訓員亦總 結所學及從以上活動所得的經驗,編寫成學習 把知識送達門前—知識轉移項目基金 1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