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二期

通識教育團隊與大學的資訊科技服 務處合作,去年試驗推出專屬的手 機應用程式DiaNable和Daimon, 作為導讀經典文章的隨身工具,大 受學生歡迎。應用程式對艱深的概 念加以註釋,並透過小測驗確認學 生正確理解文章。由於不少經典的 原文是希臘文、法文、拉丁文等,課 程更邀請校內多位精通外國語言的 同事,錄製主要名詞的發音,增加 同學研讀的興趣。 生本對學習非主修知識略有微言,但根據課前 課後的比較,文科生對科學,理科生對人文課題 的興趣均大有提高。王博士說:「學生珍惜研讀 不同經典的機會,認為這大大擴闊了他們的視 野,令我們感到十分鼓舞。」 曾修讀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學生至今已超過 二萬人,教學團隊也由最初的寥寥數人增加至 二十七位全職教師。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 下質素保證局最近發布的《香港中文大學質素 核證報告》中,亦對課程加以表揚及肯定。 如果拓寬視野是通識教育的首要考慮,而貫徹 溝通中西、跨越古今是中大的辦學理念,則基礎 課程可以說是中大辦學理念與通識教育理想的 體現。鼓勵大學生思考嚴肅課題,建立良好閱讀 習慣,勇於發問和與他人溝通討論,對培育他們 成為有深度、有識見的知識分子,無疑是重要的 第一步。 在這個知識無限複製的網絡時代,通識教育基 礎課程要求學生摒棄二手三手資料,從原典入 手,例如《莊子》、《古蘭經》、柏拉圖的《會 飲》、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李約瑟的《中國科 技與文明》等,內容編排緊密,課堂節奏緊迫, 對師生的教與學都是大挑戰。 大學通識教育部副主任 王永雄 博士表示:「我們 希望做到與中學的通識課程有所不同,同時須 顧及內容的深度及廣度,讓修讀不同主科的學 生,都能從中有所啟發。由於這是必修科,學生 的興趣及能力會有很大差別,起初我們也很擔 心學生會感到吃力或艱深。」 全面推行後,一年級課的學生評估顯示基礎課 程深受同學喜愛。大學的學能提升研究中心進 行的相關查考,也得出正面評價。「太多閱讀」、 「程度太深」等評語當然不時出現,但學生也 「樂於被迫」,慶幸因強制而認真學習及思考了 本應擁有、卻因出於惰性而不肯追求的知識。學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獲國際認同 2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