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訊第20期

-一九九一年七月 大學服務中心 爲誰服務 、 : ; 服 務 中 ‘ 么 由 亞 皆 老 街 遷 進 中 大 校 困 ’ :’'/. •";:;". 、由本校接管三旱。三旱期滿,該中‘么的 七 月 一 日 起 , 正 式 移 交 中 文 大 學 。 世界一流的中國硏究基地 大學圖書館側門牆上,有一塊 不起眼的銅牌,上面寫箸「大學服 務中心」。不知底細的人,顧名思 義地以為這是提供辦公室輔助性服 務的部門;而對研究中國大陸的學 者 , 尤其是西方學者而言 , 這一個 香港的研究基地,曾是四分之一世 紀以來當代中國研究者的綠洲。圏 內人少有不聞其名的。如果記錄曾 到中心從事研究學者的資料,整理 出版,大概就是一本西方中國研究 名人錄了。 西方中國硏究的遠東大本營 中心於一九六三年在香港 設立,標誌箸西方當代中國研 究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五十年代,中美關係 因韓戰而嚴重惡化;加上 美國國內麥卡錫的肅共活動 ,致使對研究「紅色中國」感興 趣的人,也可能犯同情共産黨或 與其串謀之嫌,遭聯邦調查局調 查;因此,學術界的中國研究一 直處於低潮。直至五+年代末,一 批有遠見的學者,認為不應漠視這 一泱泱大國的存在而將之排斥於國 際家庭之外。於是決心衝破禁令, 開創中國研究的新局面。 當時,進入中國境內開展研究 絶無可能,故而在香港設立一個原 野站便是最佳選擇。經學者的多番 努力,終於得到私人基金會贊助, 在香港設立這個大學服務中心0直 到七十年代大陸開放之前,中心通 常都有來自世界各國數十名學者同 時在從事研究工作。每天中午的聚 餐,幾乎都是一次輕鬆的中國問題 討論會。趣味相投的學者朝夕共處, 切礎爭論,引發的靈感不亞於讀書 所得。另一方面,由於五湖四海的 中國學者會聚於此,彼此結識,漸 漸形成了一個中國研究的國際學術 圏,許多人的密切聯系一直維繁至 今。 學者利用這個設於中國大卩5 口 的研究基地’透過分析從 pg 鏠中傳 出的消息,依賴大量細鐵的移民訪 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學術成果, 並於 i : 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相繼發 表,大大增進了外界對中國真相的 了解,大學服務中心功不可没。 加深對中國的了解,除了具有 學術層面的意義,自然亦有助於世 界各國決定其對華政策。曾在中心 從事研究工作的年輕學者中,不乏 繼而從政者,有的當上該國的中國 事務顧問,有的做了外交官。像澳 大利亞駐北京首任大使 S t ephen F i t zge r a l d、 本港總督衛突信爵士 ,都曾為當年到訪中心的學者。 當代中國硏究資料的寶庫 七十年代末期,中國的大門漸 漸打開。學者急不及待地湧進去, 想親眼看看這個研究已久的對象。 到八十年代初,甚至連到大陸去開 展田野調査,與當地學者合作研究 等夢想都可半真半假地實現。因而 ,大學服務中心已不再是中國研究 者必到之地。當時的中心主任鐸華 (John D o l f i n ) 先生頗有遠見地箸 力加強中心的另一項優勢——資料 收集。以中心有限的經费,靠工作 人員的熱誠與努力,中心終於成為 世界上收藏最豐富的當代中國研究 資料庫之一。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