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訊第24期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中大通訊 任由張樹庭教授兼任,而副主任則 為胡應劭博士;隨後又有朱嘉濠博 士及黃創儉博士加入,實力日漸強 壯。 人手增加,設備日見不敷應用 。大學因而先後於七九年及八七年 予以擴建。第一次擴建,加蓋了一 座繁殖房,內設魚蝦池六個,還有 研究實驗室及快艇維修室,並增建 室外大型繁殖池四個及小型魚池十 四個。八七年之工程,則加蓋了辦 公室,研究實驗室及教學實驗室各 一。 硏 究 人 員 各 展 所 長 海洋科學實驗室目前之三位研 究員各有所長。他們除各司其專項 研究外,更不時與國內外研究部門 合作,使實驗室之研究及業務範圍 日益擴闊。 實驗室之地理環境,在校園內 可算相當獨特;工作其中,從事範 圍各異之研究,定必有特別的經歷 。本刊曾請三位研究員分別介紹他 們的工作及趣事,概述於此,希望 與讀者分享其中樂趣。 黑(魚立)幼體孵化一天情形 胡應劭博士 胡博士可算是目前海洋科學實 驗室最資深的硏究人員,早於七七 年已為該室之一員。他雖沒有看到 實驗室的幼年時期,但卻經歷了它 的重要發展時期,可以説是看著它 成長。 經歷之中的困難時期,往往給 人留下難忘的印象。看著今天一片 平整的土地及一條連接校園的公路 ,胡博士不期然想起了數年前的情 景:政府因興建吐露港公路,在實 驗室四周大興土木,封住了實驗室 的下水道,硏究人員無法出海搜集 樣本。此外,更把通往校園僅有的 小道挖得稀爛,要穿上雨靴才走得 過去,縱有車子,也要受盡顛簸之 苦。胡博士嘆道:「那段時期,教 學與硏究皆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實驗室這麼多年,胡博士自 然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事情:有意外 的收獲——工作人員撿到了鯨魚骨 (至今仍放在實驗室大門口, 象徵海洋生物硏究);有驚 險的事——出海碰上落雹, 小小的船兒幾乎翻沉;莫名 其妙的事——不知何故,實 驗室內魚兒一夜之間悉數身 亡,難倒了專家;……。 説到硏究,胡博士是專硏魚類 生理學的,即硏究影響魚類生長、 新陳代謝、身體機能等因素,如水 溫、溶氧、鹽度、營養、激素等, 藉以找出各種魚類最適合之生活環 境。胡博士以硏究海魚為主,包括 魚立魚、石斑、盲鰽等。近期的硏究 成果,是發現了輪蟲——一種浮游 生物——用作剛孵化魚兒的飼料效 果相當理想。不過,他馬上又遇上 了另一個難題。實驗室一向都是直 接抽取吐露港海水飼養魚蝦的,近 年水質日受污染,不但影響硏究結 果,魚蝦亦易死亡。 胡博士笑説:「當年陶德博士 選擇此處為實驗室,是取其鄰近海 港,方便硏究及汲取海水。如今港內 再無特殊海洋生物,更缺優良水質, 地理環境成為實驗室一大缺點。」 他又笑曰,最佳的解決方法是另覓 地點。話雖這麼説,胡博士他們正 認真對待這個問題,還安排有硏究 生在該處專責淨化海水的工作。最 近又發展「工廠式」海魚養殖,主要 是利用細菌作用以淨化海水。希望 這個最大的難題,最終能得到解決。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