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75

經十七載編織的 「中國網絡」 一九九二年九月高錕校長率 團訪京滬 「中國交流」的老大哥 香港中文大學是本地最早與國內開 展交流的大專院校,現時與國內二百多 所高等院校、硏究院、學術機構、政府 及地方部門保持緊密聯繫,正式簽訂之 交流協議超過二十份。 中國在七十年代末實施開放政策 後,國內院校及學術單位隨而響應,並 透過駐港機構,與本校創校校長李卓敏 博士接觸。有案可稽之最早交往始於一 九七八年,李校長接見新華通訊社、北 京市高等教育局、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委 員會及中國科學院之代表。 翌年二月,廣州中山大學(中國重點 大學之一)組團來訪,並簽訂爲期三年的 學術交流協議,其後一直續約。 這兩所「中大」的交流,開闢了本 港與國內學術機構聯繫之通途。通過口 碑推介,本校逐漸成爲國內學人訪港的 接待單位及訪問對象,由是促進中大與 國內院校的接觸,演變出中港學術交流 的新紀元。 八七年達高峰 八三年,馬臨校長率領中大代表 團,首次正式出訪北京大學、淸華大 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及上 海復旦大學,進一步加強本校與國內院 校之聯繋。 隨著雙方交流日益頻密,大學於八 五年在秘書處設立學術交流 處,主要協助教職員與中國 有關機構開展交流計劃,其 次負責拓展中大與日本、韓 國、台灣等地院校之合作硏 究。該處在校長及秘書長領 導下,由學術交流主任倫熾 標博士執行有關工作。倫博 士八三年開始負責接待國內 來客,是中大與國內交流的 要員。他謙稱,功勞至鉅是高錕校長和 馬臨教授。馬教授十分關心國內教育事 業,推動中港交流不遺餘力。也因如 此,國內學術機構、院校代表來訪中大 人數不斷上升,八七年達到高峰。「當 年我們接待了八百多名國內訪客,馬教 授幾乎每天都接見國內來訪學者,或共 晉午餐、晚餐。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 少日子都放映四次介紹中大的幻燈片, 我也陪著看四次。」倫博士回憶說。 量變至質變 大學與國內學術機構的交流,初時 是互訪性質,合作硏究、培訓、交換學 生、講座、硏討會等活動有限。中大致 力開拓與國內院校聯繫網絡的同時,亦 逐步提升交流活動的學術水平。從八六 年開始,雙方的交流活動偏向學術硏 討,亦揭開中港學府交流由量變至質變 的新一頁。 中流砥柱 八九年「六四」後,國內學術機構 對外的聯繫活動停頓下來,香港唯獨中 大仍與它們保持聯繫。倫博士說,八九 年後期仍有國內學者來訪,說明中大與 國內學術機構聯繫之鞏固。 倫博士續說,聯合國發展總署計劃 在八九年資助中國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幹 部到香港受訓,由中大負責,本於六月 十九日開課。他一切準備就緒,「六 四」後數天仍與國內單位通電,了解最 新進度,無奈是次課程最終還是需要延 期舉行。幸而九零年初順利開辦,且是 連續兩期,可佐證中大與國內聯繫是綿 延不斷,深厚不移的。 倫博士透露,國內院校對中大的印 象 極 佳 , 視 中 大 爲 「 國 際 學 術 集 散 地」、「信譽昭著的優良大學」、「坦 誠的合作伙伴」,因爲中大不單把經驗 和知識與大家分享,又互助互補地擴闊 彼此的交流網絡。不少國內的院校,其 中包括北京大學都表示,香港中文大學 是唯一一所能由始至終且不間斷地與彼 此保持良好關係的優良大學。它們在官 方刊物談論與香港的學術聯繫時,「香 港中文大學」往往上榜。今天中大很多 位老師都應邀出任國內多所著名大學的 客座教授、兼職教授、顧問教授和名譽 教授。 自被動變主動 九零年開始,學術交流處調整工作 方針,主動與國內相關院校聯絡,介紹 本校的發展方向和硏究項目,以促進各 種形式的交流。 倫博士解釋調整的需要:早年來中 大訪問過的教硏人員很多已屆退休年 齡,新一代的學者,無論是中大的,或 者是國內的,都需要增加了解,以在上 一輩的基礎上發展更多的交流,共同登 上學術高峰。此外,全國單是大學已有 一千零四十五所,加上硏究所、政府及 地方機構,數量實在眾多,要全部保持 緊密連繫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大需要就 大學的發展和師生的興趣來選擇合適的 交流對象。 尋找對口學府 倫博士表示,主動聯繋之前,他先 要了解中大發展的方向與要求,以及教 師的硏究興趣,並且要深入認識國內院 校的情況。知己知彼,才能找尋到課程 及硏究項目與中大較類似之院校,進行 交流合作。他說:「譬如某大學雖全國 聞名,但以教授化工、造船、土木工程 昭著,兩校不對口,是比較難收到良好 的交流效果的。」經過十多年的發展, 中大現時與一百二十多所重點大學,六 十多所硏究院,以及多個各類機構保持 緊密聯繫。 倫博士稱,國內體制跟香港的不 同,發工資用現鈔,要緊急聯絡家中沒 有電話,故初接觸時,會感到困難重 重。「但只要耐心,花點時間交往,終 可排除萬難,取得美滿的成果。」他補 充,最重要還是對這項工作有興趣,才 能成功撮合中港學府的交流。 憶苦思甜 倫博士說,八八年以前,國內的客 運服務仍然很差,營運不足,飛機陳 舊,班次疏落且經常誤點,從上海到濟 南需要八個多小時(現在只需一個多小 時)。所以在當時,從北京往西安,倫 博士寧可先從北京乘機回港,再飛往西 安。 此外,每次出差國內時,行程都是 排得滿滿的,從早到晚有時要出席多至 六個約會。他笑說:「我曾經在一個星 期內進出北京六次!」九二年前,他每年 平均到國內六、七次,現在增至平均每 月一次。他打趣說:「乘飛機多於巴 士。」是以在假期時,他力爭留在香 港,與家人相聚。 儘管如此,倫博士對這項工作的熱 忱有增無已,因爲他對中國教育懷有濃 厚的使命感,與國內接觸可增加他對中 國的了解,又可大開眼界。例如他曾訪 問過安徽的等離子硏究所,參觀一度列 爲國家機密的設備,對於唸文科但又喜 歡理科的他,實是難忘的經驗。 九一年重訂路向 九一年春,高錕校長成立專責委員 會,全面檢討大學的對外聯繫及學術交 流計劃,並訂定日後之發展方針。委員 會經過詳細硏討後,向校方提出多項建 議。大學遂於同年九月成立學術聯繫辦 事處,統籌及促進大學之學術聯繫活 動,而學術交流處易名「中國學術交流 組」,亦改隸學術聯繫辦事處。 倫博士說,大學一貫鼓勵學術交 流,而他亦會爲此不斷努力。他預料未 來的硏究生教育和博士後硏究會日趨蓬 勃,帶動新一輪的學術交流活動。 倫博士借此呼籲同人,若有興趣就 本身的硏究範圍與國內學術單位交流或 開展合作硏究,可與他聯絡,他樂意作 媒。 陳偉珠 蔡世彬 高瞻遠矚 中山大學代表團七九年首次 訪港,爲何是由中大接待呢?我 們找不到文獻,原因不得而知。 倫 熾 標 博 士 轉 述 當 年 的 傳 聞:當國內駐港機構透露中山大 學擬派遣代表團訪港後,其他大 專院校一時不知如何接待,而中 大則本著中西文化交流,發揚固 有文化傳統的辦學宗旨,在促進 兩地交流、加強學術聯繫的大前 提下,欣然履行東道責任,於是 爲中大的學術交流發展寫下重要 的一頁。 特假源起 自八三年中大代表團訪問 京滬後,本校教師到淸華、北 大、中國科學院、北京社會科學 院、上海復旦及廣州中山大學進 行交流活動,可向大學申請「特 假」,以每兩年不超過兩星期爲 限。校方正修改特假的限制,讓 教師在更富彈性的安排下,與更 多學術範圍相關的院校擴展交流 活動。 中大通訊 第七十五期 一九九五年十月四日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