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20

商學院加強内地聯繫 工商管理學院上月進一步 加強與內地院校的聯繫,分別 與復旦大學和淸華大學簽訂協 議,以利員生交流和合作開展 教硏項目。 與復旦管理學院結義金蘭 工商管理學院上月中與上 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結爲姊妹 學院,並簽訂協議,以加強硏 究、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合作 與交流。 協議爲期五年,由本年一 月起,雙方將合作促進學者互 訪和科硏活動,舉辦管理培訓 班、學術及教學硏討會,交換學術資料, 以及培養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生。 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李金漢教授表示, 該院在中國經濟、金融、企業等方面的硏 究一直居於領導地位,與復旦管理學院結 爲姊妹學院後,可進一步加強雙方的交 流,對該院開展有關內地的硏究也大有幫 助。 根據協議,復旦管理學院每年會選派 教師到中大工商管理學院進修,後者則選 派教師到復旦作短期講學和科研調査。由 於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日益密切,兩地 學生須了解彼此的金融體制、經濟關係及 管理方式,所以兩院也將合辦一些學生學 術交流探討計劃,安排兩校學生就不同專 題進行分析和討論,而中大學生更可參加 復旦管理學院的課堂和硏討會, 以及參觀上海的工商機構。 與清華經濟管理學院簽訂 具體交流協議 李金漢教授與北京淸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趙純均教授上 月底代表兩院簽訂爲期五年的學 術交流合作協議。 兩 院 以 兩 九 九 五 年 訂 定的學術交流協議爲基礎,擬就 具體交流項目,包括學者互訪、 科研合作、合辦學術及教學硏討 會、合辦管理培訓班、交換學術 資料、合力培養哲學碩士及哲學 博士學生、安排本科生及工商管理碩士學 生互訪等。 趙教授於簽約儀式後表示,由於內地 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 求很大,尤其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淸華 大學每年約培訓三百名工商管理碩士學 生,與中大簽訂合作協議後,將可加強該 校在商科課程及師資培訓的發展。 李金漢教授 (右) 與復旦管理學院院長鄭紹濂教授簽署兩院的合作 協議 工程學院 新院長就職 電子工程學系程伯中教授由本月一日 起接替周昌教授出長工程學院,成爲該院 自九一年成立以來第二位院長。他表示會 致力促使院內各學科的平衡發展,鼓勵同 人加強服務社會,籌劃興建工程學大樓第 二期,和擬定學院的擴展方向。 另外,程教授渴望加強該院與本港、 內地和外國的聯繫,活動包括工業合作、 學術交流和培訓等。他指出,該院院 院長周昌教授的經營下,已建立了良好基 礎’並且由三個學系擴展爲五個,但他不 會以守業者自居,因爲工程學科的發展日 新月異,他須帶領學院因應學科和社會環 境的轉變邁步向前。 他認爲人才方是學院發展的重要資 源。該院近年新生的平均高考成績,無疑 已不斷提高,唯個別學系仍有很大空間爭 取高質素的本科生。他亦計劃鼓勵更多本 科生於畢業後進修,以匡助他們事業的發 展;又打算收錄更多內地硏究生,以擴展 學院的硏究隊伍,爲工業界作出貢獻。程 教授於上月中接受本刊訪問,透露他的初 步計劃,詳情請閱英文版第二頁的專訪。 第四屆國際文化評論會議 人文學科硏究所香港文化硏究計劃本月初在校園主辦爲期五天的第四屆國際文化評 論會議,出席的文化評論家來自人類學、藝術史、傳理、教育、電影硏究、歷史、法律 硏究、文學、媒介硏究、音樂、哲學及社會學等專業,包括香港、內地、美國、台灣、 加拿大、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地學者約三十人。 本屆主題是「文化想像新題︰泛亞處境中的都市感與現代性」,硏討專題包括亞洲都 市生活方式,國族主義/帝國主義計劃,性、性別與文化現代性,文化混雜與歷史想 像,視像/空間文化,公民與人權文化,中國都市想像,文化、統治與體制等,會上共 發表論文廿三篇。會議以一月九日舉行的「文化的當代硏究」討論作結。 本屆會議由芝加哥跨文化硏究中心及哈佛大學中國文化硏究工作坊合辦。 敎育學院研究中文枓敎學 教育學院「香港中小學中文科 課程與教學硏究及發展計劃」硏究 小組上月舉行三次教師工作坊, 收集教育界對有關硏究報告初稿 的意見。 該計劃自一九九二年展開, 以黃顯華教授爲首,參與的硏究 員共四十六名,來自中大教育學 院、香港教育學院、課程發展 處,以及多所中小學。硏究小組 採用「脈絡、輸入、過程、結果」模式,從 文獻整理、課程設計與發展、師訓課程的 素質、教科書素質、教師教學過程及學生 學習過程等角度,探討本港中小學中文科 的課程與教學問題,並提出改善建議。 第一階段硏究於去年七月結束,報告 初稿於八月下旬完成。硏究小組曾於報章 發表三十多篇與該硏究相關的普及文章, 並於去年十一月廿九日舉行硏討會,邀請 多名語文教育專家出席,徵集各方意見。 質疑與批判: 中學教育語言指引 教育學院與香港教育硏 究所上月二十日在何添樓合 辦硏討會,質疑並批判教育 署的《中學教育語言指引》。 該指引連同教育署公布 的一百所可以英語教學的中 學名單,備受學生和家長關 注,也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激 烈討論,引發了「怎樣決定哪 些學生有能力以英語學習其 他科目?」、「欽定英文中學 會否造成精英主義?」等疑問。 侯傑泰教授 (圖左) 、曾榮光教授 (圖中)和黃顯華教授(圖右)在會上從多個 角度剖析該指引掀起的問題。 侯教授從教育測量的角度指出,教育 署用以評審學校英語教學能力的機制有缺 失,低估了部分中學學生的英語能力,強 迫一些傳統著名英文中學要以母語教學。 另外,由於女孩子心智發展較早,教育署 以小學成績作學生分流指標,會導致女生 佔據較多精英學額。 曾教授認爲教育署的評估方法,會使 英文中學的優越地位制度化,又會導致市 區與新界的小學生入讀英文中學的槪率差 距更爲懸殊。他又認爲,既然香港實施九 年免費教育,小一至中三這九年應推行普 及教育,以母語教學,至中四才逐漸過渡 至精英教育,並因應不同科目而調節教學 語言。 黃教授則認爲教育署指定的一百所英 中當中,可能只有二十多所真正可以英文 授課而又能達到有效學習的目標。他建議 當局讓個別學校按本身條件以英語教授個 別科目,而教育署視學組應隨時突擊視 學,監察英中的教學效果,若未如理想, 則可取消其英文授課的資格。 中大通訊 1 第一二 〇 期 一九九八年一月十九 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