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29

中大音樂大使 吳美樂 音樂世家 「我跟媽媽和兩位姊姊都是 彈鋼琴的,但爸爸嘛,他在上海 是律師,輾轉到香港定居,不能 幹回本行,便改以他的興趣謀 生,在聖保羅書院當音樂老師, 並拜師深造聲樂和指揮。」 吳美樂簡單說出她的家庭背 景,當述及父親下定決心轉行 時,她樂不可支——替父親寓工 作於娛樂而高興,又也許是爲自 己克紹箕裘而開懷不已。 加入中大 吳美樂去年九月中加入音樂 系。她是中大首位全職駐校藝術 家,職責是指導學生彈奏鋼琴, 講授音樂科目,以及推廣音樂活 動。 音樂系系主任陳永華教授 說,該系原擬徵聘導師,但膺選 的吳美樂是好老師之餘,更是出 色的藝術家,若單是讓她擔當導 師的職務便不能人盡其才,況且 座落崇基的新音樂廳落成後,該 系也要派出級數相當的教師主理 演出事宜,所以系方決定改授以 駐校藝術家的職銜。 吳美樂在香港出生,三歲時 首次公開演出,其後在英國曼奴 軒學院和皇家音樂學院進修,又 考取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音樂 博士學位,曾獲多位名師指點, 獲獎無數,包括莫扎持二百周年 亞洲區鋼琴大賽冠軍。柏利慕達 更稱讚她是「同輩中最具天賦的 鋼琴家之一」。 指導學生 加入中大前,吳美樂已在香 港多所專上學院包括中大當兼任 導師。她說,通常跟學生見面只 一次,聽他們彈一段樂曲,便要 決定收錄與否,並不容易;她只 好憑感覺取捨,收自己認爲可幫 助他們改善某些彈奏技巧的學 生。由於教授鋼琴是一對一進 行,要花很多時間,她每年最多 只可指導十多名學生。 吳美樂說,演藝學院著重培 育學生的舞台表演,而大學則偏 重學術科目,所以,中大音樂系 學生練琴的機會比較少。他們的 進度和水平,很大程度視乎他們 對自己的要求,有些學生水平甚 高。「彈琴畢竟是藝術,且學無 止境,難有最高標準。不過,學 生有沒有放心機在彈奏上,則騙 不了人。」 講課 她續說:「現在全職任教, 可多些與學生溝通,看到學生有 進步便開心。」她又負責訓練學 生的聽音能力和室樂演奏,下學 年更會帶領學生小組專題硏討拉 威爾鋼琴曲。她的初步構思是邊 彈奏邊講解,加深學生對樂曲的 理解,也會邀請其他音樂家或教 師合作授課。 推廣古典音樂 吳美樂原是足跡踏遍全球多 個著名音樂廳的鋼琴獨奏家,現 轉而長駐中大,一心想推動 古典音樂,而這也是她的 職責之一。陳永華教授 說:「希望她成爲中大 的音樂大使。系方鼓 勵她在校內外從事演 奏活動,一方面推廣 藝術,另方面則提升 中大音樂系的形象,使 市民知道本系非單學術硏 究卓越,音樂演奏也同樣出 色。」雖然該系其他老師也有公 開演出,但畢竟仍以教學硏究爲 主。吳美樂則不同,她是表演藝 術家,素以才華滌蕩知音人的心 靈。 吳美樂對各種古典樂曲都有 興趣,又熱衷探索和推介當代作 曲家的作品,並醉心於室樂演 奏。英國 BMG 唱片公司曾爲她 出版以幻想曲爲主題的鋼琴獨奏 唱碟;前年她在香港國際現代音 樂節中演出;去年則帶領洋紫荊 鋼琴三重奏在香港藝術節表演中 外名家的作品。她又獲香港藝術 發展局的資助,帶領洋紫荊鋼琴 三重奏到中小學推廣室樂,現已 完成原定計劃的一半。她對中大 學生在室樂演奏的表現也很感欣 亞洲最佳音樂廳 陳永華教授透露,中大新 音樂廳獲得私人捐款贊助,聘請 一間全球最佳的音響設計公司負責 設計音響效果,目標是成爲廿一世紀 亞洲數一數二的音樂廳。所以,系 方也要倚重吳美樂這般的人才專 責表演藝術,安排員生和校外 人士的演出,才不會辜負 一流的設施。 研究介紹 香港中學制度的效 教育統籌委員會一九九七 年發表的《第七號報告 書》,以優質教育爲討論重點; 而所謂優質教育,就是有效地培 養出符合社會需求及期望的人 才。 本校教育學院一群教師,曾 開展一項大規模的調查,探討本 港中學制度的效能。調查對象不 光是中學行政人員和教師,還包 括學生、家長、商界僱主,以及 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決策人員。調 查的主要目的,是確定香港中學 教育制度的目標,衡量其達致目 標的能力,硏究學習成效與學校 教育一些關鍵內容之間的關係, 和找出那些取得良好學習成效的 學校和教育手段。 調査對象及程序 硏究小組得到教育署協助, 將全港的中學按學術表現分上、 中、下三種類別,以15:20:15的 比例,隨機選出五十間參加此項 硏究。調查的回應,共計來自三 萬名學生、二萬八千名家長、一 千五百名教師及五十名學科主 任、訓導主任、校長等;調查對 象更包括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 聯會、中華廠商聯合會和中華總 商會屬下共八百五十家僱主,以 及五百名選自政府總部所錄,與 制訂教育政策有關的決策人員。 硏究自九二年一月至九四年 底共開展四項調查。首項硏究僱 主及決策者對中學制度效能的看 法及期望;次項查究參與調查的 學校的中一、中二、中四及中六 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及學業成績 (以硏究小組設計的中、英、數 試題評核),同時亦硏究學生、 家長、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對中 學制度的看法與期望。第三項調 查教育過程,發出七種問卷予學 校的不同人士,硏究這些學校的 各種組織特點。最後一項是第二 項的跟進調查,以硏究小組設計 的另一套試卷測驗已升級至中 二、中三、中五及中七的學生的 成績;而中五生的中學會考成績 及中七生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成 績,也用作量度教育成果的指 標。 分析的依據 硏究人員收集到數據後,根 據一個「投入一教育過程一產出」 的模式去分析。「投入」指學生的 社會經濟背景及入學時的學業表 現;「教育過程」指校長和教師的 訓導和教學才能,教師的工作模 式和文化;「產出」即學生在某個 入學基礎上,經過教育過程的影 響,而取得的學業成績。 對中學制度抱實用主義的態度 調查顯示,香港公眾對中學 制度的期望,抱有相當實用的態 度,普遍視學業成績最爲重要, 尤其是語言能力;此外亦十分重 視良好的工作習慣,如責任心、 獨立處事能力及服從性。至於社 會及政治意識’或是計算和操作 技巧等,則是次要的。 高度分隔的學校制度 由於學業成績被認定最爲重 要,硏究小組便著重分析學校教 育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從而 發現香港中學制度一個很大的特 點,就是明顯地按學生的學習能 力及社會階層進行分隔教育,以 致不同學校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 的效能上,差異甚大。 硏究小組把前述第二項調查 所得的數據,用 Douglas Willms 一九八六年設計的測量標準量度 五十間樣本學校的分隔指數,發 現本港中學與美國、加拿大及新 加坡的相比,按學生學習能力分 隔教育的指數最高。調查亦反映 出,學生之間的階級分隔也相當 明顯:中三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 分隔指數爲0.31,比學校制度中 社會階層分隔指數甚高的美國 (0.25)及蘇格蘭(0.22)還要高。 按成績分校對教育過程的影響 硏究小組爲探討教育過程對 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設計了數 個層序線性模型,分析第三項調 查所得的資料。每個模型均以學 生在個人及學校層面的社會經濟 地位爲前置變項,而以教育過程 中的某個方面爲自變項,以學生 在九四年的學業成績爲依變項。 根據調查結果,某些與學習 有直接關係的教育過程變項,對 學生的學業表現有積極影響,但 也有很多教育過程變項如教師的 傳達教學目標及鼓勵學生學習 等,卻產生負面影響;這種情況 似乎不合情理。硏究人員對此的 解釋,是香港中學制度中,有一 個頑固的「投入—教育過程—產 出」系統在不斷自我延續。若深 入了解這個循環系統,根據其特 徵重新理解調查結果,便會明白 箇中原因。 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社會經 濟背景,實施高度的分隔教育政 策,即意味著每所中學錄取的, 大致是這兩個標準規限下的同類 型學生,而校方則根據獲分配的 硏究小組成員 敎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盧乃桂教授 •曾榮光教授 ‧鍾宇平教授 •鄭燕祥教授 •何瑞珠教授 課程與敎學學系 ‧ 鍾財文教授 •何萬貫教授 •施敏文先生 3 第一二九期 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九日 中大通訊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