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47
居港權研究結果 特區政府四月廿八日在立法會公布,有居港權的內 地人數超過一百六十七萬;另於五月六日宣稱,若所有 合資格的內地人士來港,將會使政府未來十年增加公共 開支達七千一百億元。 這連串數字使終審法院 裁決衍生的法治、民生 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 注的焦點。 社會科學院的跨學 系研究小組自三月開 始,一直就「居港權」作 多方面的探討,於三月 十一日率先公布「市民 對終審庭裁決看法」的 調查結果(見《中大通 訊》第一四三期);五月 初更多次公布三項硏究 成果,重點內容如下: 「市民對居港權爭論及政府表現看法」電話調查 與三月十一日公布的調查相比,這項跟進研究顯示 政府公布內地居港權人數後,市民的取態受到影響,認 為「社會整體利益」較「人權法治」重要的比率大幅攀升, 由上次約五成增加至五月初的七成二。調查主持黃偉豪 教授(政政系)表示,市民明顯被政府公布的數字嚇怕 了,對問題的擔憂程度加深。該系參與調查的黃錦就教 授認為,調查結果反映了市民對法治的概念是務實的, 但他強調:「法律並不是討價還價的。」 「內地新來港青少年 的學業、心理及家庭 狀況之研究」 這項硏究由社工 系蔡冠華教授,心理 學系的梁永亮、何淑 嫻和 Catherine McBride 等教授合作,於五月 十一日公布結果:內 地新來港青少年(中二 或中三學生)的中文及 數學水平普遍較本地 學生為佳,英文科成 績則相若,這打破了 一般人認為前者的學業水平較差的看法。此外,新來港 青少年的品行亦較良好,違規行為較少,但值得關注的 是,他們有較多情緒問題,例如容易感到緊張和不快。 硏究人員建議政府加強這方面的支援服務。至於家庭內 的溝通、決策和解決問題等方面,新來港人士家庭不見 得比本地家庭有更多的困難和問題。 「居港權問題對本港失業、工資及人口的影響」(註) 經濟學系廖柏偉、張俊森、莊太量及梁嘉銳等教授 從理論分析了「新移民」對失業和工資的影響,並佐以以 色列移民潮、古巴難民赴美國邁亞密,以及香港八十年 代初的越南難民經驗。港府估計第一代港人內地子女來 港,失業率將上升十個百分點。硏究人員均認為這是過 於簡單的計算,若首批七十萬人未來三年全數來港,只 會令失業率上升四至五個百分點。但新移民卻可增加內 部需求,剌激投資,帶動工資和就業職位上升。他們也 指出,新移民會對基本設施帶來財政負擔。除法理層面 的討論外,他們在五月十一日的記者會上,亦提出多項 建議供政府參考,包括修改現行綜援規定、請求內地保 留來港移民的戶籍等。他們又指出,在考慮如何處理這 個問題時,人道主義(家庭團聚)與經濟發展之間應作出 平衡。 「居港權」的爭論牽涉的課題甚廣,透過上述的探 討,社會科學院希望收到拋磚引玉之效,引發各界人士 就此繼續發表意見。 註:廖柏偉教授在五月十一日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會議 上,提出了這項研究的部分觀點,供政府參考。政府於五 月十八日公布由人大解釋《基本法》,作為解決居港權問題 的方法。 左起 : 社會科學院院長周健林教授 、黃 錦就教授和 黃偉豪教授 內地傑出科研報吿會 何梁何利基金第二屆學術報告會上月六及七日在祖堯堂舉 行,由十二名內地傑出科學家匯報各自的科硏成果。會議主禮 嘉賓包括國務院參事室主任徐志堅先生(右二)、國家科學技術 部副部長惠永正教授(左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張 存浩教授(右一)和香港中文大學李國章校長(左一)。 今次學術報告會涵蓋的範疇有材料科學,電子訊息與空間 技術,物理、地球與氣象科學,以及醫學與生命科學。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梁銶琚博 士、何添博士,以及利國偉博士的偉倫基金有限公司成立;他 們本著崇尚科學、振興中華的熱忱,各捐資一億港元,設立這 個科技獎勵基金,以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加 速國家現代化。 港粵首 次 遠程醫學會 議 本校及汕頭大學的醫學院上月六日 首次召開港粵遠程醫學會議,並為兩名 骨科病人會診,以誌慶本校矯形外科及 創傷學進修培訓中心的啟用,該中心獲 汕大校董會名譽主席李嘉誠博士等慷慨 捐助成立。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以雙腿嚴 重長短不一的病例,闡述肢體延長術的 療效,又介紹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 師和義肢矯形師組成的康復隊伍,在治 療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另解述如何以電 腦輔助設計及生產技術製造支架,治療 青少年突發性脊柱側彎。汕大的專家亦 以一個骨科病人康復的案例,與本校的 醫生交流。 兩名年青腫瘤科學家獲獎 病理解剖及細胞學 系鼻咽癌硏究小組兩名 成員,本年四月獲美國 癌症硏究協會的伊藤園 株式會社青年學者獎, 並出席該會在美國費城 舉行的年會。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 每年都會表揚各地從事 腫瘤硏究的傑出科學家。於一九九八年設立的「美國癌症硏究協會— 伊藤園株式會社青年學者獎」,專用以獎勵來自亞洲的優秀論文作 者,資助他們參加該會的年會,發表論文並與其他學者交流。 一九九九年共有廿六名亞洲青年科學家獲得該獎項,其中三人 來自香港,中大佔了兩名:陳肇聰先生(左)和王國麗博士(右)。陳 先生是本校硏究生,師承李川軍教授,他獲獎的論文題為「華南地區 鼻咽上皮細胞異常基因的發現」;王博士則以 「pl6 基因在鼻咽癌細胞 中的抑制功能研究」一文獲獎。 植物與真菌生物技術發展 生物系上月十七日召開記者招待會,介紹中大其 中一個卓越學科領域——植物與真菌生物技術——的發 展。 生物系系主任辛世文教授表示,發展基因技術食 品,可解決全球即將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更可生產 一些具醫療保健效用的食品。中國的耕地佔世界耕地 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卻養活世界超過兩成人口,但中 國人口仍不斷膨脹,耕地卻逐漸減少,糧食壓力很 大。 植物與真菌生物技術主要用以促進植物基因工程 的硏究及其在農業、醫藥和環境方面的應用。生物系 已與北大生命學院合設植物基因工程聯合實驗室,又 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硏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 作物品種資源、育種栽培及水稻硏究所,中國農業大 學,以及國家蔬菜系統工程硏究中心等內地重要科硏 單位,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和 設備,以及內地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經長期篩選的優良 品種作試材,培養能適應本土氣候、土壤、育種環境 與條件的食品,如水稻、大豆和蔬菜等。 辛教授說,經基因改良的食品甚或可配合部分人 士的健康需要,例如可供糖尿病者享用的低糖西瓜, 加重蛋白質含量的稻米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致力在香港建立國際級的卓 越學科,以促進香港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該會最近從 八所本地大專院校提交的四十一項卓越學科資助申請 中,選出八項進入最後遴選階段,最終選出不多於五 項予以資助。本校的「植物與真菌生物技術」為八個入 選項目之一。 中大通訊 1 第一四七期 一九九九年六月四 日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