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58

中國病理醫生培訓計劃 大功告成 「自一九九六年中國病理醫生培訓計劃開始以來,全國所有的自治區、省、直轄市和重點城市都先後派 人 到 中 大 學 習 , 至 今 我 們 已 經 培 訓 了 近 三 百 名 內 地 病 理 醫 生 。 」 吳 浩 強 教 授 說 。 中國病理醫生培訓計劃由病理解剖及 細胞學系設立,目的是為內地病理 醫生提供高水平及現代化的臨床病理診斷 訓練,並向他們介紹診斷病理學的最新進 展。一般為內地醫生而設的培訓計劃大多 是純學習形式,而且為期較短,「中國病 理醫生培訓計劃與眾不同之處,是學員來 港受訓的時間可以長達一年,並參與臨床 工作。」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署理系主任 兼中國病理醫生培訓計劃負責人吳教授指 出。 內地欠專業訓練 病理科是一門醫學專科,主要工作是 抽取病人的血液、尿、活細胞等樣本作檢 查,分析病因和病情,以協助醫生診斷及 決定療法。在先進國家和香港,醫科生畢 業後,要再接受五至六年的訓練,並通過 嚴格的考試,才可以成為病理醫生。然 而,內地由於沒有 專業的培訓學院, 現在仍是採取學徒 制:醫科生畢業後 跟隨資深病理醫生 學習。各人所學所 知也就各有不同, 而很多城鄉的病理 醫生都未受過嚴格 訓練,加上欠缺統 一的標準,內地病 理醫生的水平便參 差不齊。 此外,因資源缺乏,經費又優先用以 添置器材,病理醫生可以接觸到的外國參 考書籍、材料及刊物有限,更遑論到外國 接受培訓。即使是接受商業機構如藥廠資 助出外訪問或研究,亦多是集中於某一課 題,範圍狹窄,鮮有系統化地接受臨床培 訓。再加上病理醫生的工資平均較其他醫 生低,很多被派到外國受訓的都沒有返回 中國工作。 吳教授自九十年代初開始與內地病理 界交流,眼看病理科因上述情況而發展緩 慢,亦影響醫生診斷的準確性,遂向熱心 人士尋求捐助,在港開展內地病理醫生的 培訓。他在九六年獲利希慎基金撥款一百 二十萬港元,開展中國病理醫生培訓計 劃,雖然撥款只足以維持三年的運作經 費,但已是很大的 鼓舞,「因為利希 慎基金過往多是支 持研究性的醫學項 目,甚少資助臨床 培訓的,」吳教授 說:「可見這些培 訓對內地醫療發展 的重要。」 兩種培訓課程 該計劃包括臨 床與非臨床兩種培 訓課程。臨床課程每年為四至五名內地病 理醫生提供兩個月至一年的臨床培訓,時 間長短視乎學員的資 歷而定,年資較淺的 受訓時間會較長。培 訓內容包括病理培訓 方法、行政、實驗室 電腦程序、科技研究 及化驗程序等,學員 並需參與指導醫生的 臨床工作,協助取 樣、分析及診斷。 課程連食宿是完 全免費的,但學員必 須是主治醫師或以上 級別,並獲醫院或醫 學單位推薦。吳教授表示,當初他們在 《中華病理雜誌》刊登培訓計劃的小啟後, 即有近百人申請。 鑑於內地對病理培訓需求殷切,中國 病理醫生培訓計劃又於每年暑期開辦為期 兩週的密集非臨床培訓課程,名額約六十 個,學員每天上課,看切片,學習各種病 理學新知,但不會參與臨床工作。 出版病理學年鑑 吳教授亦考慮到內地缺乏外國參考書 籍和資訊,而內地出版的病理雜誌亦只有 兩種。故此,他每年會邀請本地及海外病 理學者撰寫診斷病理回顧的文章,然後由 曾參與培訓計劃的學員翻譯成中文,再編 成《現代診斷病理學年鑑》,免費發予內 地重點病理醫學單位,以供病理醫生、病 理診斷單位和科研部門參考。 計劃效果良好 最後一屆培訓課程經已結束,最後一 位學員也於本月離開中大。總結過去三年 的經驗,吳教授認為計劃十分成功,「在 內地講學,參加會議,或進行學術交流 時,我發現學員回內地後,都能把所學應 用於工作單位,有些更推行類似的培訓和 改善工作程序,將知識廣為散布。內地的 病理水平已不斷提升,實驗室的設計也大 大改進,並朝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在不同 場合中遇到昔日的學員,他們均表示希望 再來中大接受培訓。 」 陳偉珠 吳浩強教授 暑期密集培訓課程的學員在看切片 《現代診斷病理學年鑑》 由著名醫學刊物出版社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學員的話 王照明 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副教 授 一九九九年八月到港 受訓期:三個月 「我隸屬的醫院只有一位病理主任 醫師,而且快要退休了,所以院方派 我來進修。我要特別感謝病理解剖及 細胞學系的黎永祥教授,他從基本的 病變開始教起,又與我們分享他多年 的經驗和心得。中大的切片技術非常 高超,值得我們學習。在互聯網查閱 最新的資料實在太方便了,回家我第 一時間便要上網。這裏的病理與臨床 醫生緊密聯繫,每週還有一次討論 會,對診斷助益甚大,回去後必定引 進這制度。」 吳波 南京軍區總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 一九九九年九月到港 受訓期:四個月 「在內地工作很忙,根本抽不出時 間作系統性的學習。我在一九九八年 曾參加暑期密集培訓班,已知中大的 設備佳,藏書豐富,所以再次申請參 加臨床培訓。這裡的交流活動很多, 既有跨科、跨系的,也有與內地及海 外的,對於了解別人的專業和國際新 知有很大幫助。印象最深的是教師很 盡責,除耐心指導外,更樂意借出切 片、參考書籍等。雖然兩地病理化驗 的工作程序大致相同,但香港的工作 態度認真很多。」 迪麗努爾‧阿西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病理科主 治醫師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到港 受訓期:六個月 「切片對於診斷是十分重要的,中 大的切片製作和診斷水準都較我所屬 的醫院高了一個檔次。我在這裏學了 很多東西,現在才知道以前一些工作 步驟沒有做好,回去以後,一定會改 進。這裡的資料十分齊全,又有電 腦,可以隨時上網,資訊是多得看不 完。反觀我們的醫院,因資源所限, 買不起新書,更沒有電腦。我覺得受 訓半年實在是太短了,這一次只集中 學習細胞病理診斷學,希望日後有機 會再來學習組織病理診斷學。」 (左起)王照明、吳波及迪麗努爾‧阿西木均認為來港接受 培訓是難忘的經驗 中大通訊 3 第一五八期 二零零零年一月十九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