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65

研究分組交換系統 撰書紀錄公屋發展 兩位教師獲獎譽 訊息工程學系的李東教授及通識教育部的梁美儀教授最近分別獲獎, 以表揚他們在研究和著作方面的傑出成就。 李東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李東教授以研究「高速分組交換系統」獲一九九九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該 獎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譽分四等,隔年由國家科技獎評審委員會評選一 次,九九年的得獎名單於今年一月公布。 分組交換是應用於通訊網絡的重要交換技術,主要作用是加強通訊速度與效果。 過去,通訊網絡應用的是線路交換技術,但隨著光纖的誕生,以及半導體技術的改 良,處理資訊的容量大約每十八個月便增長一倍,必須改用技術層次較高的分組交 換,才能應付傳輸大量資訊的需要。 李教授指出,分組交換和線路交換在觀念上、工程上和技術上都有很大不同。線 路交換屬集中式控制,資訊的傳輸尤如坐火車,有既定的路線和班次,在既定的時 段,獨佔的路線是暢通無阻的。分組交換則是分布式控制,恍如駕車,道路網必須有 一套完善的控制和設計系統,以確保交通訊號不會有衝突,避免撞車(即資訊傳輸受 阻),讓車輛駛到各自的目的地。 李教授於一九八五年開始研究交換系統的設計和分析,並特別針對大容量、高速 的交換系統,以提供高品質的通訊。他坦言,剛開始研究時,尚未知分組交換的應用 潛質,後來互聯網網上活動日益普及,不但證明它的功能,更凸顯它的重要。 李教授說:「是次獲獎,感到很安慰,一方面因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得到認同, 另一方面,雖然我並不是參與內地學術交流活動的活躍分子,但研究成績同樣得到重 視,這證明國家科技獎的評審確實是十分客觀的。」 李東教授在台灣成功大學修讀電機工程,畢業後於布魯克林紐約理工學院(現名 布魯克林紐約理工大學)取得理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他曾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 貝爾實驗室工作六年,後轉往新澤西州摩爾斯郡貝爾通訊研究室,發明了許多分組交 換系統。李教授一九九一年獲紐約理工大學聘任為電機工程學教授,並於貝爾通訊研 究室兼職研究員,九三年出任中大訊息工程學講座教授。 李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分組交換系統、系統性能分析,以及關係資料庫理論和系 統等。他的研究成果曾獲美國電子工程師學會一九八八年的 Leonard G. Abraham 論文 獎,以及日本電子、訊息及通信工程學會一九九九年的傑出論文獎。 梁美儀教授獲撰稿金獎 通 識教育部梁美儀教授受房屋委員會委託撰寫《家——香港公屋四十五年》 (以下簡稱《家》),而於去年獲美國 MerComm, Inc. 頒發 Galaxy 撰稿/特別計劃組 的金獎。該書另獲小冊子/非牟利機構組金獎、公共關係/特別活動組銅獎及設計/刊物 (房屋)組銅獎。 MerComm, Inc. 成立的目的是促進世界各地傳播學的藝術及學科之發展。該機構設 有五類獎項, Galaxy 為其中之一,已有十一年歷史,參賽作品來自世界各地。 梁美儀教授畢業於中大歷史系,後赴法深造,獲巴黎第一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九五年返中大任教於通識教育部,主要教授文化科目,包括中西文化比較及現代西方 文化發展等。 《 家 》 一 書 以 中 英 雙 語 出 版 , 英 文 書 名 為 F r o m Shelter to Home: 45 Years of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該書共分七章,按時序先後,分述香港公共房屋 的發展過程及各階段居民生活的特色;同時收錄了大量圖片,並製作了一個「公共房 屋發展年表」,使讀者對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一目了然。 她為甚麼會撰寫公共房屋發展史呢?梁教授說: 「我跟理工大學的呂炳強教授都對香港社會研究很感 興趣,但發覺香港缺乏一部社會史。由於他是房屋委 員會租住房屋小組的委員,知道房委會有很多公共房 屋的資料,而公屋發展影響著千千萬萬香港人的生 活,因此研究公屋發展是研究香港社會歷史的極佳著 眼點。適值九八年房委會計劃出版專書,以紀念香港 公共房屋發展的四十五周年,由是便撮成了我與房委 會的合作。」 梁教授續說:「以往關於香港公屋的書刊多只從 政策角度出發,而《家》則是以社會史的角度來描繪 公屋的發展。該書一方面探討香港社會的發展如何導 致公屋政策的出現和轉變,另一方面則重構在不同政 策下居民的生活面貌。」 梁教授及其研究助理分別訪問了三十五位與公屋發展關係密切的人士,包括公屋 或前公屋居民,例如五十年代石硤尾火災災民,六、七及八十年代入住公屋的住戶, 資深的公共屋邨管理階層,以及公屋政策的決策人士如前房委會主席鍾逸傑爵士、現 任主席王易鳴女士、前房屋署署長兼房委會主席廖本懷先生等。她說:「我以口述 歷史的表達形式,透過他們的感受、經歷、觀察、反省和分析,再輔以其他文獻資 料,從多個不同角度和觀點去重構公屋的發展史。然而,公共房屋發展史其實只是 一個媒介:我借它將眾多香港人有血有淚的生活經驗,編織進戰後香港社會轉型的 歷史當中。」 梁教授表示,房委會給她很大的自由度,由她全權決定書中的內容和訪問對 象,該會只是盡量提供資料,並協助約見受訪者。她覺得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時間不 足,「一九九八年六月中才正式接下這項工作,但要在半年內完稿,須不斷與時間競 賽。我得特別多謝通識教育部的趙茱莉博士和研究助理高添強先生。趙博士在短時間 內替我完成英文翻譯,而高先生則分擔了部分訪問和繁重的圖片搜集工作。」 對於獲獎,梁教授感到十分意外和興奮,因為她從不知《家》會給拿去參賽。不 過,她強調獎項還是次要的,其實「撰寫的過程是最大的得著。能接觸到那麼多不同 階層的人士,是罕有的經驗,特別是一些居民能持著堅毅的態度,面對早年極之艱苦 的環境,令我十分感動。此外,一些公屋管理人員十分關心居民利益,並且顯現出熱 誠的工作態度,也令我甚為欣賞。『香港精神』也許就體現在這些地方。」 該書於政府刊物銷售處及房委會總辦事處有售,同人亦可在大學圖書館借閱。 陳偉珠 中大通訊 3 第一六五期 二 零 零 零 年 五 月 十 九 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