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71

新任系主任專訪 社區及家庭醫學系 胡令芳教授 社區及家庭醫學系系主任胡令 芳教授說:「我的首要工作 是與系內同人一起定下發展目 標 。 大 家 有 了 共 識 , 才能 以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 的 效 益 。 」 她 認 為 學系 未來的兩個重要發展方 向 是 家 庭 醫 學 和 公共 衛生學。 胡教授指出,一般門診的治病方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然 而致病因素很多,可能是病毒,也可能是環境、情緒等其他因素, 治標並不一定可以治本,醫生不時需要把病人轉介到專科部門診 治。結果,不單病人舟車勞累,專科醫療的需求也大增,醫療支出 更是有增無減。 近 年 , 大 家 已 意 識 到 問 題 所 在 , 家 庭 醫 學 愈 來 愈 受 重 視 。她 說:「人們認識到家庭醫學的概念:前線醫療的家庭醫生須全面照 顧病人的需要,包括身體、情緒和精神上的問題,以及早預防或找 出病因,對症下藥。這樣,既可讓病人更快痊癒,也可減低對專科 醫療的需求,節省醫療費用。」 該系早於一九八五年已開辦自負盈虧的家庭醫學文憑課程。及 至近年,醫院管理局亦致力把家庭醫學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專科,開 始訓練這門學科的專科醫生,每年招收學員一百多名。胡教授說: 「本系集中了家庭醫學的專才,日後的工作將更為重要。與醫管局 合作提供培訓會是學系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例如自今年三月起,我 們已經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協助該局培訓家庭專科醫生。此外,我們 更會就家庭醫學的政策和服務,向政府提出建議。」 胡教授透露,現時設於沙田瀝源診所的學系辦公室,將於短期 內遷回威爾斯親王醫院,不但方便協助醫管局的培訓工作,更可增 強與醫學院其他學系的溝通。唯是,如何安排教師外出看症,則要 另費周章了。 醫科生於第四學年時需接受十週的社區及家庭醫學訓練,除上 課外,他們要到政府或私家診所學習問病技巧。有些學生向系方反 映,由於看症時間有限,有些病人又不喜歡醫科生在場,他們實難 以汲取足夠的問病經驗。所以,胡教授希望大學在擴展家庭醫學之 時,也能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增設家庭醫科門診,讓學生有較多機會 和病人溝通。至於本科課程方面,該系會按本地的需要而不時修訂 內容,例如增設善終服務和老人病等科目。 公共衛生學院是醫學院一個新的發展重點,而社區及家庭醫學 系則是公共衛生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胡教授表示,由於該系許多 的教研工作及服務均與公共衛生有關,她會與醫學院院長鍾尚志教 授及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李紹鴻教授保持密切聯繫,一同研究彼此應 如何配合。 陳偉珠 新雅中國 與美國十四 簡慕善教授 本校將與美國的國際漢語聯合培訓 計劃合作,為專門研究中國問題 的 美 國 學 者 開 辦 首 個 「 粵 語 培 訓課 程」。 國際漢語聯合培訓計劃由史丹福大 學於一九六二年成立,初名「史丹福計 劃」,旨在為有志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 及研究生提供漢語(包括中國文學及古 典文學)訓練,尤其著重說(普通話)及 寫的能力和技巧。一年後,該校與美國 十三所著名大學組成聯盟,共同擴展這 項培訓計劃,並將之易名為國際漢語聯 合培訓計劃( T h e 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 , 簡稱 I U P 。 I U P 的經費獲福特基金和洛克菲勒 基金會等贊助,學員最初在台灣大學受 訓,近年則轉到北京清華大學。 華南研究日益蓬勃 是 次 港 美 合 辦 粵 語 培 訓 課 程 的構 思,源自新雅中國語文研習所所長簡慕 善教授( Prof. J.C. J am i e s o n )。 簡教授 說:「華南地區在中國的現代化、經濟 及 政 治 等 各 方 面 的 發 展 都 佔 著 重 要地 位,是熱門的研究課題。從事某些學科 如人類學研究的學者,往往需要實地考 察 , 若 能 通 曉 粵 語 , 便 可 消 除 溝 通障 礙,更深入和全面地體會華南的歷史和 社會問題。」簡教授於兩年前向 I U P 提 出建議,雙方經磋商後,於今年七月二 十日簽定合作協議書。 根據協議,新雅中國語文研習所將 委派一名代表出任課程顧問,並向 I U P 的董事局匯報課程事宜,課程內容則由 雙方一起決定。 課程簡介 申請者須最少具準博士生資格,並 通曉中文及普通話,經 I U P 篩選及研習 所同意後方能入讀。課程共分春秋兩學 期,每學期上課十四至十五週,每班人 數約六至八人,截止報名日期為每年的 一月十五日,第一批學員將在明秋到中 大入學。學員也可以修讀暑期課程和本 校國際交換計劃處及部分學院的課程。 學 員 畢 業 後 , 可 以 參 加 由 華 盛頓 Center for App l i ed Linguistics 主辦的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和 Preliminary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兩種考試,以 評定其水準,所獲資格為美國及其他國 家承認。學員也可報考在港舉行的漢語 水平考試。 開設課程意義深遠 簡教授指出,這課程除了為美國學 者提供學習粵語的機會,也顯示了中文 大學在粵語訓練方面的能力和水準。他 說:「再沒有比中大更理想的訓練中心 了。研習所自一九六三年起已開始為外 籍人士、校內教職員、國際交換計劃處 學員提供粵語訓練。每年由世界各地前 來就學者逾一千一百人,包括初學者、 進修生,以至漢學家。而我們參照美國 學分制計算學分,獲多所海外主要大學 承認。累積了這三十多年的經驗,研習 所 無 論 在 規 模 、 教 學 能 力 和 師 資 等方 面,都享有盛名。 「此外,本校很多教研人員過去進 行了不少關於華南地區的研究;我們又 有專研亞太區事務的香港亞太研究所, 設備完善的圖書館,以及著稱於中國研 究學術圈的大學服務中心。學員在說粵 語的地區上課,更有利於學習。 「培訓課程亦將有助推動華南地區 的研究。而由於 I U P 的成員都是國際知 名學府,包括史丹福、哈佛、耶魯、普 林斯頓、哥倫比亞、康乃爾、賓夕法尼 亞、芝加哥、密西根、威斯康辛、印第 安納、華盛頓、柏克萊加大和洛杉磯加 大,中大的參與實有助於大學進一步國 際化。」 粵語培訓課程的開辦,反映了粵語 日受重視,且凸顯了中國多元方言的特 性。要是效果理想,培訓課程日後可能 會推廣至其他方言,簡教授估計蘇浙一 帶的「吳語」,將是下一個培訓課程的 目標。 陳偉珠 中大通訊 CUHK NEWSLETTER 網址website http://www.cuhk.edu.hk/puo/ 1. 本刊逢四日及十九日出版。 2. 來函或投稿請寄沙田香港中文大學秘書處出版事務處《中大通訊》 編輯部(電話 2609 8584 ,圖文傳真 2603 6864 ,電郵 pub2@uab. msmail.cuhk.edu.hk) 。 3. 投稿者須附真實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文章則可用筆名發表。 4. 編輯有權刪改及決定是否刊登來稿,不欲稿件被刪者請預先聲明。 5. 本刊所載文章只反映作者之觀點和意見,並不代表校方或本刊立場。 6. 所有內容未經編者書面准許,不得轉載。 7. 本刊每期發行三千八百份,免費供校內教職員索閱,部分郵寄本地教 育機構及與大學有關人士。私人索閱,請致函本刊查詢。 1. The Newsletter is published on the 4th and 19th of eachmonth. 2. All contributions and suggestions should be sent to the Editor, CUHK Newsletter, Publication Office, University Secretari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l. 2609 8584; fax. 2603 6864; e-mail pub2@uab.msmail.cuhk.edu.hk) . 3. Contributions should bear the writer's name and contact telephone number, and may be published under pseudonyms. No anonymous letters will be published. 4. The Edito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contributions and to edit all articles without notice for reasons of clarity, length or grammar.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have their articles amended should indicate clearly in writing. 5.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CUHK Newslett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versity or the Editor. 6. No part of this newsletter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the Editor. 7. This publication has a circulation of 3,800 and is primarily intended for staffmembers of CUHK. Copies are also sent to loc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Those who wish to be included on the mailing list please contact the Newsletter direct. 截稿日期 Deadlines for Contributions 期數 Issue no. 出版日期 Issue date 截稿日期 Deadline for contributions 172 4.11.2000 19.10.2000 173 19.11.2000 2.11.2000 174 4.12.2000 17.11.2000 175 19.12.2000 4.12.2000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事務處出版 編輯:梁其汝 助理編輯:蔡世彬 李琪 陳偉珠 製作:梅潔媚 Published by the Publication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itor: Amy K.Y. Leung Assistant Editors: Piera Chen, Lawrence Choi Graphic Designer: May Mui 印刷:鮑思高印刷有限公司 Printing: Don Bosco Printing Co. Ltd. 中大通訊 第一七一期 二零零零年十月十九 日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