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90

學系/學科新主任專訪 薪 火 相傳 車鎮濤教授 本學年多位教師首次獲委任為 系主任或學科主任,《中大通訊》 特走訪他們,好讓員生了解他們 的抱負和為學系/學科訂定的發展 大計。訪問以中文或英文報導, 按受訪先後次序陸續刊登。 鎮濤教授是本校訓練的首批中藥研 究生,約三年前回母校服務,今年 更出長仍在始創階段的中醫學院,主理 中醫學課程,培養新一代的中醫。 車教授在正式出任院長之前,署任了 一段日子,已掌握了如何應付教學、研 究和行政三合一的忙碌生涯。「最重要 是懂得分配時間。」他說:「行政工作是 繁重了,但上天不會因而額外賞你幾小 時。幸好,人的適應力畢竟是很強的, 只要工作編排妥當,便可在同樣的時間 內處理多些事務。其次,同事之間能配 合無間,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車教授表示,中醫學院成立日子尚 淺,沒有傳統,有較大空間建立一套切 合實際需要的教學和行政模式。「雖然 學院現有的全職教師不多,但跟廣州中 醫藥大學緊密合作。廣州中醫大每年派 遣教師到中大講授中醫學科目,該校梁 頌名和岑澤波兩位資深中醫學教授更長 駐中大校園授業。此外,香港的資深中 醫師和中醫藥學者亦應我們的邀請,擔 任教席,培植後進。」 中醫學院隸屬理學院,創立於一九九 八年,翌年收錄第一批學生。車教授回 顧中大的中醫藥學發展說:「始源是理 學院的中藥組,早於七十年代中期由張 雄謀教授、江潤祥教授、馬健南教授、 胡秀英教授等設立。江教授更取得世界 衛生組織的贊助,從植物尋找抗生育藥 物,開啟香港大專院校的中藥科學研究 先河。」這項研究也帶領車教授進入中 藥研究的天地。 時維一九七五年,他剛修畢中大生物 本 科 課 程 , 受 到 導 師 江 潤 祥 教 授 的 鼓 勵,留校進修生化碩士學位,從事中藥 研究,後負笈美國伊利諾大學,專攻生 藥學,一九八一年獲授哲學博士學位。 他自此埋首鑽研中藥化學,並分析中藥 藥理,一九九九年加入中大中醫學院服 務,協助江教授發展中醫藥教育。 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為香港訂下成 為國際中醫藥中心的長遠目標,並於一 九九九年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負責制定和執行規管措施,以及建立中 醫藥註冊制度。這是香港在大學本科課 程 中 設 立 中 醫 教 育 的 起 點 , 影 響 所 及 , 香 港 的 中 醫 藥 業 也 處 於 轉 接 階 段 。 而 身 為 中大中醫學院院長 和香港中醫藥管理 委員會小組委員, 車 教 授 在 教 研 以 外,尚須致力於聯 絡有關專業團體和 推廣中醫藥發展。 車教授說,中大 中醫學院提供的是專業 學位課程,培訓內容必須 配合專業水平和監管法規的 要求。由於很多規例目前仍在起 步階段,時有修訂,院方也就要因應 配 合 , 使 畢 業 生 能 符 合 專 業 註 冊 的 要 求。 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斷逐步完善中醫 學課程。「原定首三年是基礎科目學習 期 , 然 後 是 臨 床 學 習 和 見 習 訓 練 各 一 年。但我們發覺,在學習上,學生愈早 有臨床知識愈好。於是,我們及時跟本 港中醫診所和深圳市中醫院聯絡,讓學 生可在暑假和週末有機會親身了解中醫 臨床運作,更重要是讓他們學習如何面 對病人。」車教授續說:「學院師生也不 時到廣州中醫藥大學作學術交流。我們 與香港的廣華醫院、仁愛堂和鄰舍輔導 會等社團的中醫部也有緊密聯絡,亦致 力與其他團體建立合作關係,拓展臨床 教學實習基地,確保學生有足夠渠道吸 收臨床經驗。」 他表示,學院又與中醫藥業界有良好 溝通,旨在協助畢業生順利融入業界。 他們經常舉辦學術活動,讓學生接觸業 界人士,增進彼此的認識。他們還參與 中醫藥推廣工作,包括中學講座、普及 講座和社區活動。中學講座的目的是令 中學生明白中醫學課程的內容和畢業後 的出路;而普及講座和社區活動,則有 助加深市民對中醫藥的認識。 本學年初,學院搬遷到信和樓。車教 授介紹說:「總面積大了一點,增設了 小型中醫診療室、中藥房、針灸骨傷治 療室、會議室等。過去的辦公室和實驗 室星散在科學館各處,現在則歸一,辦 事方便些。」 中醫學院計劃開設中醫教學診所,為 校內員生提供有限度中醫門診服務,目 的是讓學生多些接觸病人,訓練望聞問 切的診症技巧,亦提供多一個醫療選擇 予中大員生。這計劃源自學生臨床學習 環境的不足,「以把脈為例,學生學習 時是互相把脈;但他們身體健康,脈象 正常,不能徹底了解證型,一定要提供 機會讓他們接觸病人的脈象,才能加強 學習效能。」 除了訓練本科生外,該院也致力提升 在職中醫師的水平。創院院長江潤祥教 授於一九九八年開辦「在職中醫進修文 憑 課 程 」 , 至 今 已 是 第 四 屆 。 車 教 授 說 : 「 這 課 程 顯 示 了 大 學 對 業 界 的 承 擔,為中醫師提供專業進修機會;我們 也藉此多關注和參與業界工作,建立大 學與業界的溝通。」 學院的另一項任務是推動中醫藥研 究。車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範圍很廣 泛,包括基礎科學和應用開發研究,部 分項目與中醫中藥研究所和其他學系合 作。至於研究院課程方面,我們去年開 辦了中醫學碩士學位課程,明年會開設 中醫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課程,而 以在職註冊中醫為對象的中醫學理學碩 士課程,早已準備妥當,待政府中醫註 冊手續完成之後,即可收生。」 蔡世彬 日本研究專著連奪兩項 國際學術獎譽 美國著名書評期刊 Choice 稱讃此書「開創了連大部 分的日本學者也未曾觸及 的新研究局面。」 吳偉明教授 日本研究學系吳偉明教授撰寫的英文 專著《易經與日本德川思想文化》 (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 ,今年一月獲美國圖書館協會 的期刊 C h o i c e 選為「二零零零年傑出學 術書籍」( 2 0 0 0 Choice Outstanding Academic B o o k ) ,二月又獲美國大學出 版社協會列為「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 重 要 大 學 出 版 書 籍 」 ( S i g n i f i c a n t University Press Title 1999-2000) ;六月 則獲亞洲研究協會提名參選 John Whitney Hall Book Prize ,結果將於明年四月揭 曉。 Choice 是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旗艦書 評期刊,每年都會從不同學科挑選一種 至數種傑出書籍,推薦給讀者。《易經 與日本德川思想文化》獲選為歷史科的 傑出學術書籍。 該書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並 獲該社列為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出版 的三種重要書籍之一,提交予美國大學 出 版 社 協 會 , 作 為 該 會 推 介 的 學 術 書 籍。 吳偉明教授是新亞校友,主修歷史, 專研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畢業後負笈日 本筑波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並曾 在 日 本 、 美 國 、 加 拿 大 及 南 韓 從 事 研 究。加入中大日本研究學系前,任教於 新加坡國立大學。 著作連獲兩項獎譽,吳教授感到十分 鼓舞,「中國人要打入美國學界的主流 並獲得承認是頗為困難的,特別是對在 九六年才拿取博士學位,資歷尚淺的我 來說,這兩個獎項實是莫大的鼓勵。至 於 John Whitney Hall Book Prize 則是日 本和韓國研究的英文專著的最高榮譽, 每年只有數種書籍獲提名參選,獎項更 只有一個,獲得提名已是一種榮譽。」 德川時代(一六零三至一八六八年, 即明萬曆至清同治)是日本最受中國影 響的時代之一。吳教授在他的專著中以 《易經》為例,說明中國思想如何影響德 川思想及文化的形成,而且對中日的文 化交流提出不少新穎的論點。他引用大 量原始文獻,指出一些德川學者將《易 經》本地化,以適合日本國情;更有日 人宣稱《易經》傳說中的作者伏羲氏是日 本神祗,從而把《易經》當作神道經典看 待。 《易經與日本德川思想文化》一書原 是吳教授的博士論文,由研究至成文, 花了六年,期間更特地到日本,用了一 年翻閱原始資料,「那些都是幾百年前 的史料,艱深難懂且分散日本各地,不 少更從未有人碰過,不是封了塵,便是 被蟲蛀。」而由論文改寫成專書,另花 了三年時間。 吳教授是怎樣成為中日文化關係的專 家 呢 ? 他 說 : 「 我 在 中 大 是 主 修 歷 史 的,副修哲學是為了多了解中國文化。 但漸漸對備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感 到興趣,更發覺可以透過日本,從另一 個角度去認識中國。到了要選擇深造和 研究方向時,我毫不猶疑地選了中日關 係,因為我有信心可於這個範疇有所貢 獻。我兼修中日歷史,又有哲學基礎, 了解儒家思想,也通曉中、日及英文, 具有研究中日文化關係的優勢。再者, 德川時代是中日交流的盛世,當時的著 作大都是用『漢文』寫成的。研究起來, 我不會比日本同行吃虧。」 吳教授除專攻中日思想文化史外,對 港日關係、日本與東南亞的歷史,以及 日 本 流 行 文 化 對 亞 洲 的 影 響 等 亦 有 心 得,現負責講授中日關係及日本流行文 化。 離開香港十六年,重回中大的感覺 是:「處處都看到新的大樓,昔日划艇 遊樂的海面已變了巴士總站。時代在進 步,但那份歸屬感和親切感猶在。新亞 飯堂食物的味道依然,圓形廣場仍可找 到我的名字及青春的回憶。我曾在多所 大學求學、從事研究或教學,要數最有 感情的,必定是普大和中大。前者給我 嚴格的學術訓練,後者培養我的學術性 格及對中國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陳偉珠 中大通訊 3 第一九零期 二 零 零 一 年 十 月 十 九 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