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56

二零零四年長期服務獎 大學於三月四日在大學賓館舉行頒授典禮,嘉獎二十位服務中大二十五年的同 事。數位得獎者更撰文抒發得獎感受,或惠寄相片讓同人一睹他們往昔風姿與 今日神采,本刊謹此致謝。 前大學敎務長何文匯敎授 在中大,一晃就是二十五年 了。 還記得我的第一個辦公室是 在當時剛建好的碧秋樓。碧秋樓 的大門對著一個廣大的、三級梯 田一般的露天停車場。找車位並 不困難,有幾位不懂泊車的同事 常常在露天停車場一輛車佔用兩 個車位也沒有人投訴。 二十五年來,中大的外貌變 了不少,主要因為樓房多了。那廣大的停車場上面已經蓋了邵逸夫夫人樓。校園的建築物 多了,天然空間就少了。但很多樓房太矮,也不管用。幾年前,我建議重建校園西區,使 樓房更高,也更好看,終於得以主理李達三樓的重建計劃,增加課室和辦公室,為大學三 改四做好準備。將來馮景禧樓和梁球琚樓都重建後,中大師生就可以置身於一個更美好的 校園。不過,這恐怕是十多年後的事了。 我感謝中大這二十五年來為我提供了一個從事敎學、研究、行政和決策工作的理想場 地,更給我從事社會服務的自由,使我的視野開闊了,使我的人生經驗豐富了,使我有信 心和勇氣興辦學校,為專上敎育再盡力。 感謝中大。 一九八零年 一九九四年 商務組鄧王小蓉女士 相片攝於約二十年前,在牟路思怡圖 書館側。左起:香港亞太硏究所張玉珍、 本人、醫學院許燕霞、音樂系王雪霞(已 離職)、敎育學院陳雪芬。 敎習醫院院務室彭許燕霞女士(右二) 一九七九年的冬天,當時仍是小女孩的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踏進了香港中文大 學的校門,並且成為崇基大家庭的一分子。 崇基敎學樓第三座的印刷室、崇基圖書館地下的綜合敎育資料中心、崇基院務室和學 生輔導處,都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這些給我不少深刻回憶的建築物,由於重建,今天 已不復存在;高樓林立取代了崇基校園獨特而古舊的風格,一切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崇基大家庭內的每一位成員,大家都以禮相待,和睦共處;德高望重的敎授、管理層 與行政人員,待人處事,都一律公正,謙恭有禮,沒有半點架子,絕不會厚此薄彼,或輕 視我們此輩低級小職員;傅元國院長曾經説過「能者多勞」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他能體恤 下屬,確是令人心悦誠服的良方妙藥,不會令人有受委屈的感覺;嚴肅及工作要求嚴謹的 沈宣仁敎授,也會用心聆聽及接受我們的意見;我仍然記得,在他退休前還來到我們工作 的崗位,跟我們道別,充分表現出他豁達與誠摯深厚的關懷,洋溢著崇基一家親的精神, 但這一切美好的回憶,隨著時光飛逝。最近知道沈敎授的離世,心裡也有傷悲。無情的歲 月、疾病,加上香港回歸袓國,送走了很多與我們一起成長及工作過的好同事,一切追憶 已經成為了歷史,只好埋藏在我心底的深處。 一九八九年秋,我加入了醫學院的敎習醫院院務室,被派到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病 歷擋案室,當助理文員的工作。厚而笨重的病歷如長江水,每天川流不息地,不斷擠出及 湧入,幾乎淹蓋了萬餘平方呎的空間,檔案室儼如貨倉一般。 舉重及尋寶遊戲(上架及搜索病歷),都是我主要的職責,那些頑固的病歷,仿似小 孩子般,愛嬉戲,每天喜歡跟我捉迷藏,使我向左走,向右走,穿過窄巷,越過障礙物’ 爬上高梯,終於躲不過我的近視眼及手指 W ,用盡全力,一一把它們拔出來,好讓醫生拿 著病歷替病人跟進病情及處方。 每天這樣不斷練習,能促進心肺呼吸的功能,也令我嬌小的身軀,頓時鍛鍊了多塊肌 肉及一雙鐵腿,更可節省往健身室做運動的時間。網球肘、肩周炎及膝關節炎也跟我結下 了不解緣,伴著我一起工作及過日子,不離不棄,而我的家庭醫生也幾乎成為我每月奉獻 的對象。 辦公室欺凌事件,如散播謠言、惡意中傷及抹黑等,經常會發生;除了肉體上的痛 楚,無形的工傷,曾使我心靈留下幾許深刻的烙印。我也感受到惡勢力的存在,爭權奪利 的背後必定有犧牲者,但我深信旭日不會被濃霧永遠掩蓋,公義及真理才是永恒。 香港人在這個經濟動盪及政洽不明朗因素影響下的社會中過活,是極為困難的一件 事,我身為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分子,能夠為中文大學及廣大市民服務,足令我引以為榮, 終生無悔。最後,我感謝中文大學頒發這個長期服務獎給我。 4 No. 256 19th March 200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