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96

第二九六期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九日 No. 296 19 April 2007 融會發展知識 發掘學習潛力 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大 學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今年起首辦通識教育模 範教學獎,以表揚在通識教育上有傑出教學表 現的教師。本年度獲獎者,是哲學系劉笑敢教授和物理 系王永雄博士。甄選的重要標準是教師的課程設計和實 施,能否配合通識教育的目標及期望。根據二零零三年 通識教育檢討報告書,通識教育應注重全人教育,目標 在引導學生「拓展廣闊的知識視野;認識不同學科的理 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建立判斷 力及價值觀;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並認識融會發 展的可能,及發掘終生學習的潛力。」 教務會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楊綱凱教授表示,通識教育 模範教學獎每年舉辦一次,表揚模範教師,肯定優秀教 學工作,通過示範作用,對於提高教學素質極有幫助。 楊教授說︰「通識教育不是作為專業來講授,教師須要 自己摸索教學方法,挑戰性可能更大,須要更主動, 更投入。要跳出技術的層面,進入智慧的境界,絕非容 易。優秀的教師貢獻至大,非常值得表揚。」現時大學 的通識教育超過二百科,可歸納為「文化傳承」、「自 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及「自我與人文」 四個必修範圍。獲獎兩位教師能脫穎而出,證明教學法 卓越,獲得認同。 楊教授強調:「通識科與主修科一樣,應有嚴謹的學術 水平。中大創校伊始即著重通識教育。回復四年制後, 通識教育會增加六個學分。」很多世界著名的院校也是 朝著通識教育的課題進行反思,例如哈佛大學最近發表 了一份通識教育藍圖,在全校引起廣泛討論。幾年前中 大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楊教授說:「作為知識分子, 最少也要對人類關懷的終極問題,以及不同學術領域的 價值和方法,有基本的認識及了解。」 哲學系劉笑敢教授 劉笑敢教授於二零零一年起在哲學系 任教,現為研究院哲學部主任。他說: 「能夠獲獎,當然高興,但更有意義的 是校方向全體師生和香港社會發出 了一個召喚,那就是要更重視和 發揚通識教育的宏偉理念。」 劉教授任教的通識科目是 「中國近代思想史」,他 認為大學生應了解中 國近百多年的思想 轉變,以及中國 和世界的未 來發展。 他說︰ 「現在 的大學教育專業化,技術化,畢業生成為專 業工具,變成有生命的電腦或機器設備的附 屬或延伸,但社會需要的精英分子不僅是專業工具,而 是具健全人格、關懷社會和有綜合領導能力的人。」 劉教授的教學法十分靈活,並應用了在外國累積的教學 經驗。例如在導修課時會採用小組辯論,讓所有學生都 有發言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劉教授又會在 網上討論區與學生交流。不過,學生單單擁有中國文 化、中國歷史和中國哲學的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 是要提高學習能力。」 物理系王永雄博士 王永雄博士是物理系高級導師,任教的通識科目是「天 文學」。對於獲得模範教學獎,他「感到很意外和高 興。」他表示,發展通識教育,是要靠很多同事的努 力。甚麼是通識教育?王博士說︰「一般人以為通識教 育就是學習別的科目較顯淺的部分,其實不然。我們除 講授天文知識外,還會探討天文與其他科目的關係, 例如討論天文歷史時就會牽涉歷史科,討 論宇宙學時就會牽涉到科學與宗教的問 題:究竟宇宙是怎樣來的?是上帝創 造的,還是因大爆炸(Big Bang)而 產生的?我們雖主要討論以科學方 法處理天文問題,但也會指出科學 是有限制的,也有獨特的研究範 圍。不要以為科學是萬能,是真 理。」王博士強調通識教育 的重要性,不但要讓學生 宏觀地學習學科的知識, 還要他們了解學科之間的 關係,從而尋找出作為 「人」的價值。 天文學涉及科學,有不少 數學公式,文科生 或會很害怕,所 以王博士在上課時會運用動畫、短片等多媒體方式,讓 學生容易理解,並把科學的定律引用於日常生活中。評 核的方法也多元化,文科和理科的學生各有優勢。王博 士在教學之餘,積極舉辦天文活動,並與彭金滿博士及 鄭啟明博士合力撰寫《通識叢書》系列,致力推廣大學 的通識教育。 吳嬋珍 橋也無止 學也無涯 別具創意的通識課程 吳教授說︰「我們去年四及八月到鄧坡鄉考察,回來與 逸夫書院商議,便開辦了這個課程,招收了十五名逸夫 學生,他們來自建築、工程、英文、生物、物理、環境 科學及會計等不同學系。」建橋隊伍預計今年八月出 發,學生目前集中設計和購買材料等準備工作,並會進 行建築技術、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研究。吳教授還說: 「那裡是高山地區,身體需要適應,所以我們與醫管局 合作,同行的有醫生及護士,以防萬一。」 吳教授接著說︰「除逸夫書院學生外,我們會在今年五 至六月向全球招募義工,名額約五十人,預料會有醫 護、環保建築、勞工安全及其他各行業人士和學生等 參加。」這些義工來自世界各地,背景各異,儼然是 一支「聯合國建橋隊」。除十五名中大生獲資助外, 其他參加者要自掏腰包,專業人士更要付出兩至三倍 的費用。 吳教授認為,學生修讀這個通識課程的最大得益,是可 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一起工作,從中學習怎樣與人 相處,培養良好的團隊溝通、自發及自學能力。他鼓勵 學生不要只埋首於自己的工作,還要關注同行人士的事 務。「知識沒有分高低,學習的對象不應僅是大學的教 授,其他人一樣可以為師。通識教育著重全人發展,學 生在學習做人處事時,要懷著謙虛開放的胸襟。」 這個通識課程是逸夫書院服務學習計劃之一,該計劃旨 在讓學生從中汲取社會服務經驗,以及提供學以致用的 實習機會。每堂課均由書院教師或其他專業導師引領, 探討不同研習主題。「無止橋II」是「良橋助學夢成真」 計劃的延續。吳教授不無自豪地說︰「無止橋會一直無 止境的興建下去。」每一條橋的建成也不是容易的,建 築的時間最少要一至兩年。第一條橋便用了四年時間才 完成,過程將會輯錄成書。 呂大樂教授說︰「過去兩年,逸 夫的同事一直討論如何讓學生 透過通識課程,有更多的機會 出外交流,增廣見聞,將學習 與交流緊扣起來。吳恩融 教授的『無止橋』計 劃,正好配合我們 的想法。」他期望 這類屬於通識課 程的服務學習 計劃會延續下 去。目前已有 初步構思到廣 西做自然保育,或到四川探討社會問題等。 呂教授盼逸夫的通識課程辦得更靈活,並非純粹是課堂 式的,而是可讓學生走出教室,融入社會。這個「無止 橋」通識課程獲得書院不少校董的支持,因此很快便獲 得資助。呂教授說:「我希望在未來兩三年可以再推出 類似的計劃,讓學生輕鬆愉快修讀課程,同時也可以作 多方面的嘗試、學習及對有需要的社群有所貢獻。」事 實上,學生在參與戶外學習及服務的通識課程時,可能 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及面對更大的挑戰,但卻可換來寶貴 的人生經驗。 吳嬋珍 通 識教育是中大整體教育的重要部分,目前大學和 書院開設的通識科目很多,學生不難選擇到自己 喜歡的課程。其中一個構思新穎且考驗意志的課程,是 逸夫書院於本學年開辦的「服務學習計劃︰無止橋II」。 學生如果今年錯過了,不要失望,因為一條一條的橋會 繼續興建,大家仍然有機會參與。《中大通訊》訪問了 負責「無止橋」計劃的建築學系吳恩融教授,以及任逸 夫書院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的社會學系呂大樂教授,探 討建橋與通識教育的關係。 吳恩融教授於二零零五年帶領一群學生遠赴甘肅毛寺 村,實現「良橋助學夢成真」的計劃。他們就地取材, 和村民協力建了一條維修簡單,而且安全和合乎環保原 則的橋樑,並名為「無止橋」,讓村民免受河水氾濫之 苦,孩童無須冒險涉水上學。今年,吳教授再度率領十 五名中大生,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鄧坡鄉 建橋。這個村落位處高原,海拔達三千多米。參加的學 生必須準備迎接巨大挑戰。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