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384

2 No. 384, 4.10.2011 這 個遊覽團到了倫敦,沒有安排漫步泰晤士河畔,卻 跑去移民社區走訪互助團體;不去坐倫敦眼,卻去 參觀一個又一個社會企業。 團員沒有投訴,還覺得不枉 此行。因為這不是一般的旅 遊團,而是中大領袖培育課 程的海外考察團。 今年7月,三十名領袖培育課 程學生到了倫敦,為甚麼是 倫敦?領袖培育課程副主任 (課程) 梁啟智 博士說,課程 以「世界城市 • 人文領袖」為 理念,「所以我們要去倫敦這 個貨真價實的世界城市。倫 敦這個世界城市,面對各式 各樣的問題,也給出了許多嘗試回應這些問題的答案,值 得香港借鏡。」 倫敦可以,香港可以嗎? 考察團學員之一 陳景龍 說:「在倫敦的兩星期,『這在香港 可以實現嗎?』是最常浮現在我心頭的問題。」例如,他們 探訪當地著名社會企業Coin Street Community Builders,知道這條 街的居民如何成功保 衞家園,抵抗地產商 的開發計劃。這令陳 景龍不禁要問:「為何 Coin Street 可以,利 東街不可以?」 劉恬淩 則為Account 3 感到驚嘆。Account 3 是由三位女士創辦的社 會企業,旨在協助婦女發掘自己的能力,為她們提供 工作機會,鼓勵她們走進社區。它在短短二十年間, 發展成擁有一幢幾層樓高大廈的組織,既以企業的身 分賺錢支持自己的營運,又實現建設更美好的社會的 理想。 唸新聞的陳景龍跟Sebilio談到自己想當記者:「我覺得這 份職業在香港既賺不到錢,也沒有力量,他鼓勵我說:『文 字是可以影響很多人。為甚麼你不去嘗試?』」Sebilio令他 發覺,世界很多角落有很多人是在堅持自己的信念,人生 的發展不是那麼單一。 他們還探訪過一個叫Renaissance的組織,專門幫助被社 會標籤為不成功或中途輟學的年輕人。 葉昱蔚 說:「它的 創辦人很年輕,只比我們大兩三年。看到一個和我們自己 年齡相若的人在做這樣的事情,令我不禁自問:我們是否 也應該像他一樣有勇氣去做這樣的事情?」 學生的這種反應,正符合梁 博士設計行程時的期望: 「我們想同學知道社會參 與是有許多方法。在香港, 畢業後可能就是去中環上 班,但在英國,原來有很多 不同的謀生方法,而且那些 人都是滿腔熱誠去做自己 想做的事。這可以幫助同學 掃除在香港待太久所產生 的一些無力感。因為做領袖 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有 火。心中沒有火,你甚麼都 做不成。」 這次旅程還安排了藝術觀賞活動,但不是去倫敦的國家美 術館,而是去塗鴉大師Banksy的出生地布里斯托爾看塗 鴉。不過 蕭宛瑩 說,最吸引她的不是Banksy的作品,而是 反映當地人民聲音的不知名藝術家的街頭塗鴉,例如一幅 抵制連鎖超級市場Tesco的塗鴉。 在這個英國的塗鴉之都,不少居民在自己的建築物外牆塗 上喜愛的圖畫,凸顯這個城市的獨特性。這令蕭宛瑩想起 「九龍皇帝」曾灶財的街頭「墨跡」。她慨嘆:「沒有太多 香港人聲援去保留這些香港特色的行為藝術,……以致能 代表香港的東西愈來愈少。」 心中有團火的領袖 這趟旅程中最令學生印象 深刻的人,相信非Sebilio莫 屬。這位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的前學生會主席,具有世界 公民的視野,見到不公義的 事情就會行動起來,發起學 生運動、社會運動去改變社 會,致力令人類有更美好的 將來。 到 倫 敦 學 做 袖 Learning Leadership in London 梁啟智博士 Dr. Leung Kai-chi 陳景龍 Chan King-lung Raymond Sebilio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