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460

2 460 • 19.6.2015 陳教授說:「一百個糖尿病人或高風險人 士的情況可能都不一樣。發病的方程式 包括基因、遺傳傾向和其他因素,非常複 雜。」關鍵是提升市民認知和警覺性。研 究所的口號「預防—控制—治療」正是 此意,落實到行動,是主動識別高風險人 士,及早防治,建立並維持社區糖尿病登 記冊,給患者賦能,為他們提供支援。 走出學府 深入社區 2007年,研究所成立丘中傑糖尿病檢測 中心,即秉承這個理念發展。有幸得到丘 耀西教育及慈善紀念基金慷慨捐贈,中 心能以較相宜的價格提供全面的「糖尿 病併發症檢測及風險評估服務」,鑑定受檢者的風險組別, 由內分泌專科醫生給與評估報告,糖尿專科護士解釋檢測 結果,以便選擇適切的治療方案。此類檢測需求甚高,中心 的工作可以支援主流醫療體系和社區醫生。 中心推動社區教育不遺餘力,2011年推出香港糖尿病普檢 計劃,跟獅子會等機構合作,定期到各區舉辦醫療講座,免 費為市民進行基本檢測、風險評估和問卷調查,藉此偵測高 風險人士,以便及早介入跟進。 正視病患 與之共舞 陳重娥教授強調,糖尿病的併發症其實都可以預防,只要 病人正視病患,嚴格自律,定期吃藥、覆診、驗血,控制好血 糖、膽固醇、血壓,就可避免日後洗腎、截肢的痛苦。但正 如馬教授說,「改變生活模式是最難的部分。要求病人做運 動,注意飲食,他們多會說身兼數職,已食無定時,沒有時間 休息。」 長期病患者面對漫長的治療過程,容易孤單沮喪,專業團隊 與同路人的支援不可或缺。檢測中心設立會員計劃,讓病人 定期接收糖尿病資訊,並組織康樂活動,增進病友交流。又 透過護士和義工協調,組成病友小組,互助互勉。陳教授說: 「不少人在治病的過程中有所改變,樂於與人分享心得。我 們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行為學家、醫生,開設三四小時的 糖 尿病全名為diabetesmellitus,diabetes源自希臘 文,意指導管;mellitus是拉丁文,形容蜜糖似的,指病 人尿液中的甜味,很多人以為那只不過是身體攝取過多糖份 而出現的現象。此病沒有急劇的病徵可尋,不會像心臟病般 引起絞痛,也不像癌症般兇猛擴散,所以往往叫人掉以輕心。 然而這個長期病患卻可導致各種重創甚至致命的併發症,如 失明、足部潰瘍、腎衰堨和心臟病,嚴重威脅全民健康。 從研究室到研究所 糖尿病研究在中大可追溯至1985年, 郭克倫 教授加入醫 學院,成立內分泌研究室,初期只有三四位醫生和護士。 陳重娥 教授在1989年加入,她憶述:「我們發現本港病人的 特質跟西方有異,許多年紀和體重較輕的都有糖尿、蛋白尿、 腎病等問題。當年糖尿病研究在亞洲並不普遍,但我們已進 行相關的大型臨床藥物研究,且早和英、美、日本的知名大 學,還有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等合作。」 當時中國的糖尿病研究和護理剛剛起步,國內醫生不時來 參考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治療模式,研究室開始舉辦短期課 程,工作範圍漸廣涉教育、研究、護理。為方便推動跨學院 跨院校合作,遂在前副校長 楊綱凱 教授建議下,在2005年 成立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由陳重娥教授出任所長 至今。 深造課程 促進專業 研究所現在是本港主力的糖尿病治理專業課程開辦機 構, 馬青雲 教授說:「我們的內分泌及糖尿病治理碩士課程 (MEDM)和最受家庭醫生歡迎的糖尿病治理及教育專業 文憑課程(DDME),以及肥胖症體重管理證書課程等,都 得到香港醫務委員會認可,連同常見內分泌及代謝疾病專業 文憑課程(GDEM),多年下來已惠及六百多位醫護人員。」 研究所致力建立國際合作網絡,每年協辦「糖尿病及心血管 疾病危險因素—東西方共同關注」研討會,出席的各國和本 港專家超過七百人。第十七屆會議將於本年10月舉行。 「領先」全球 不容樂觀 綜觀全球,過去數十年,亞洲區糖尿病患者增長得最快。以 中國為例,患病率在八十年代少於人口的1%,2012年的大型 普查發現已超過10%,差不多一億一千萬成年人。研究所與 上海交通大學及中山大學進行聯合研究,預計到2030年, 中國的糖尿病醫療開支將高達每年三千六百億人民幣。香 港的情況也令人擔憂,國際糖尿病聯合會2014年數字顯示 本港糖尿病患者接近五十七萬,患病率是9.9%,高於全球平 均。未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估計有三十多萬。 扭轉誤解 提高警覺 人們普遍把年長、肥胖、嗜甜和和糖尿病畫上等號,事實不 然。研究所於1995年至2009年間的一項研究,分析一萬多 糖尿病個案,發現兩成屬於早發性糖尿病,平均發病年齡僅 三十歲,當中三成患者體重正常,清晰顯示年輕及體重正常 人士亦有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陳重娥教授另一項在超過十 個亞洲國家進行的網上普查,顯示在三萬多人中,超過五分 之一在四十歲之前發病,意味着很多在生育年齡的女士、工 作能力最旺盛的人士,都受此病影響。 馬青雲教授說:「攝取甜食以外的高熱量食物,令體重增 加,一樣會形成糖尿病風險。增加風險的還有其他不容忽略 的因素,如抽煙、高血壓、高膽固醇。遺傳也佔重要角色,直 系家屬,尤其是母系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包括妊娠糖尿,患 病風險增加四五倍。」 與糖尿病人同行十載—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Walking with Diabetic Patients for a Decad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工作坊,教他們聆聽和激勵別人的技巧。久病成醫,他們可 以補充醫生沒空閒做的,完善全人照顧。」 取諸病人 用諸病人 把基礎科學和臨床研究轉譯為全人治理方案是研究所的重 點使命。馬青雲教授年前獲得教資會第三輪主題研究計劃 資助六千萬元,進行糖尿病心血管及腎臟併發症的跨組學基 因研究。 「十多年來,跟進了約一萬個2型糖尿病患者,由發病到併發 症到身亡,平均隨訪時間為八年。感謝病人慷慨捐贈DNA, 我們搜集了大量數據,收在『香港糖尿病登記』中。我們希 望透過分析這些數據,找出能預測中國人糖尿病和相關併 發症的基因指標和生化指標,有助及早辨識高風險病人。」 這也將是研發新藥物的重要基礎。長遠而言,中心更希望可 推出一般評估以外的基因評估。 糖尿病不能根治,不能動手術割除。幫助病人控制病情,活 得健康,活得精彩,是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多年努力 的目標。研究所的科研、評估、教育、護理,都從病人角度出 發,深得國際糖尿病聯合會讚賞,現在已成為該會認可的教 育中心。 早期的研究團隊 Early team members 中大糖尿病研究團隊 前排:陳重娥教授(中),馬青雲教授(左) CUHK diabetes research team Front row: Prof. Juliana Chan (centre), Prof. Ronald Ma (left)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