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暴風雨啟示錄


中秋佳節的到來,意味着夏天已悄悄離去。但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香港的秋天或許會變得愈來愈熱,甚至終被夏天取代。伴隨着夏季而來的颱風及暴雨,又將會因全球氣溫上升而愈趨頻繁。

陳永勤教授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陳永勤教授說:「全球暖化肯定會造成三個結果,那就是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和更多極端天氣事件。」當大氣和海洋變暖,溫暖的空氣會蒸發更多水分,形成更潮濕的雨雲,帶來更強烈和頻繁的大暴雨,而海面水溫上升,亦會增強颱風的威力。

今年8至9月,溫暖的大西洋海水為颶風的形成和增強提供極有利條件。吹襲美國德州的四級颶風「哈維」為美國境內帶來了最高的風暴降雨紀錄,令休士頓慘被五百年一遇的洪水圍困;而颶風「艾爾瑪」則創下歷時最久的五級颶風記錄,為佛羅里達州北部帶來嚴重水災。

當風暴在地球的另一端肆虐,香港與澳門亦受到颱風「天鴿」與「帕卡」接連吹襲,「天鴿」是香港史上第五強的颱風,亦令澳門自十八年前確立颶風信號準則後,首次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大海的反撲

強風引發的風暴潮,往往比風暴本身更具破壞力。熱帶氣旋中心的低氣壓會將海水稍微吸起,吹向陸地的強風再將大量海水推至岸邊,令海平面上升,猶如「小型海嘯」。

「天鴿」吹襲香港及澳門時,風暴潮加上天文大潮,令鰂魚涌水位上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57米,低窪地區如大澳、鯉魚門及杏花村等嚴重水浸。澳門更因風暴潮導致大量洪水湧入市內停車場及地庫,造成人命傷亡。

城市與極端氣候

地球系統科學課程譚志勇教授憶述「天鴿」吹襲香港前幾天,他正和研究團隊用電腦模擬2008年颱風「黑格比」對香港的影響。「『黑格比』當年引發了本港史上第二大風暴潮,曾被視為五十年一遇的極端事件。但不足十年,『黑格比』引起風暴潮的潮水高度紀錄,就被『天鴿』打破。」

譚志勇教授

譚教授和團隊正與香港天文台及其他大學合作,嘗試了解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熱帶氣旋與暴雨為珠三角城市群帶來的影響,期望透過電腦模擬系統,更準確地掌握極端天氣背後的物理現象,以及這些現象未來的發展趨勢。

預防洪水猛獸

除了掌握氣候變化的科學數據,全球各大城市亦着手改善市內排水系統,以減低水浸風險。香港現時就有三個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和跑馬地的地下蓄洪池,為市區防洪蓄水。

林耀華先生

至於中大校園在颱風暴雨後能迅速恢復原貌,就有賴一班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物業管理處處長林耀華先生說:「物業管理處的同事在暴風雨前夕都會清除校園溝渠的堆積物如樹葉等,盡力確保所有渠道暢通。因為渠道一旦淤塞,暴風雨來襲時,污水無法排出吐露港,校園的道路就會水浸。」

颱風「帕卡」比「天鴿」為香港帶來更多雨量。左右兩圖分別為「帕卡」吹襲時,校園引水道水位上升及成功排水的情形

即使沒有風暴潮來犯,中大仍然潛藏水患危機,位處山腳的設施尤為脆弱。在美國氣候研究機構Climate Central創建的「Surging Seas」網站搜索「馬料水」,放大畫面,能看見倘若全球氣候上升2°C,中大最靠近吐露港的建築──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將最先被上漲的海水淹浸,繼而是大學站外面的巴士總站以及旁邊興建中的大學醫院。一旦氣候暖化升幅達4°C,淹浸範圍將擴大至大學站一帶鐵路、夏鼎基運動場、方樹泉樓、康本國際學術園等山腳設施。由此可見《巴黎協議》呼籲各國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C以內之重要。

今年接連而來的颱風與暴雨,雖未有在香港造成嚴重人命損失,也未曾導致廣泛地區停水停電,但陳教授強調,我們絕不能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掉以輕心:「在設立防洪標準時,不應只沿用歷史資料,而是要因應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暴風雨變强變密等趨勢,提升防洪設施的功能,盡量將水浸的威脅,特別是洪水對低窪地區的影響減至最低。」

風暴潮的形成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04期(2017年10月)

標籤
全球暖化 氣候變化 校園保養 陳永勤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譚志勇 地球系統科學 物業管理處 林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