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為戲鍾情

(左起)陳鍵漳、魏芷晴及李佳欣 <em>(Photo by ISO Staff)</em>

和聲書院一間排練室內,數名身披粉紅、淡黃戲衣的女生抓緊時間,對着鏡子練習京劇選段〈貴妃醉酒〉。來自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上海戲校)的鄭爽女士從旁賣力指點,「提起笑肌!」「注意眼神!」「演出貴妃的雍容華貴!」中氣十足的呼喊,令人全然不覺她是前一夜從上海趕乘火車到深圳,早上方才過關抵港,直奔中大授課。那是去年底一個週六正午,「體驗京崑戲曲課程」表演考試前的最後一小時。

一名女生跑到鄭女士跟前:「老師,我用五分鐘吃口飯可以嗎?」「你快去!」鄭女士語帶憐惜。一名旁聽生上前問道:「老師,今天旁聽生能否也參加考試,給老師指點指點?」

這個吸引師生廢寢忘餐的「體驗京崑戲曲課程」自2014年起開辦,是門佔三學分的選修課,屬本港以至全國首創將傳統戲曲課程納入大學學分制。經和聲書院贊助人李和聲博士以及院監顧鐵華博士成立的「香港振興京崑傳承中心」穿針引線,書院與上海戲校合作,由上海戲校導師每週赴港教授京崑名曲的唱、唸以及旦角生角的表演身段。雖然屬於和聲書院通識課程,但所有中大本科生都能修讀,也歡迎任何有興趣校內外人士旁聽。

「唱跳歌手」不易當

中醫三年級生魏芷晴回想報讀課程的初衷,說是受它偏重實踐的特點吸引。「比起其他坐在教室被動聽講的課程,學習京崑顯得很好玩。即使自己對傳統戲曲一無所知,也躍躍欲試。」

石曉珺女士是本學年京崑課程的另一位老師,負責教崑劇《孽海記》中〈思凡〉一折。在戲曲界,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說。〈思凡〉中的小尼姑揮動手中塵拂,連唱帶跳表達對愛情的渴望,身段繁複,姿態多變。「面對八個對崑曲毫無概念、連該從哪裏發聲都不知道的學員,我已經做好了三節課之後重頭教一遍的心理準備。結果第四次回來喜出望外,大家唱腔學會了,身段練熟了。我覺得他們簡直是天才!」

然而老師看不見的是學生在課堂以外的付出。「不僅要學習用小喉嚨唱歌,還要邊唱邊跳,讓人上氣不接下氣。有時顧着唱腔就忘了身段,需要反復練習才能將兩者好好結合。」芷晴說。「每天放學回家就拿起塵拂練至夜深。第二早醒來,眼睛還未睜開,腦子已經響起戲曲旋律!」

不肯下課的學生

從2016年開始,課程安排學員在暑假期間前往上海戲校集訓十天。剛修畢計量金融學陳鍵漳是參加者之一。他和另外九名學員為爭取時間,趕搭「紅眼航班」,凌晨兩點到達下榻的賓館,早上七點便起來,到排練教室等開門。

集訓安排的上課時間是每天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學員主動要求取消其間所有休息環節。放學之後匆匆填飽肚子,又跑回練功房繼續練至十點鐘校門關閉前才捨得走。「我們的心態是,集訓時間很短,盡量有多少學多少。看到旁邊的同學進步神速,自己也不甘示弱,所有人都熱情高漲。」鍵漳憶述道。

京崑學員在「姹紫嫣紅──中國傳統戲曲曲藝推廣巡演」粉墨登場

因了解而愛上

課程另一亮點是由學員、老師以及戲曲名角同台參演的「姹紫嫣紅──中國傳統戲曲曲藝推廣巡演」,讓學員一嘗真正踏台板的滋味,汲取演出經驗。鍵漳在2016年的巡演中反串崑劇《牡丹亭》〈驚夢〉中的杜麗娘。「上台之前冷汗直冒,緊張得頭重腳輕;演出時我抓着水袖的手抖得可厲害了,大概台下觀眾都看到了吧。」

上海戲校演訓中心主任韓婷婷女士從京崑課程開設之初便參與策劃與教學。她說:「『姹紫嫣紅』既是對每年度京崑課程的總結和展示,也讓更多公眾了解、接受、欣賞戲曲國粹的魅力。」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三年級生李佳欣補充道:「有些同學聽說我學戲,會覺得太過氣。學校舉行戲曲演出,我便帶他們去看。看完之後他們可喜歡了,還問我下次上課能否帶他們去旁聽。人往往因為不了解而妄下定斷;親眼觀賞過後,是好是壞自有分曉。」

巡演推廣的不止是傳統戲曲,還有課程本身。據悉,課程開辦之初,和聲書院一度擔心無人問津,誰料報名人數節節上升。課程辦了三年,不少人追隨三年,畢業後仍回校旁聽。2017年春季的「京崑戲曲學習班」吸引逾一百三十人報名,最後錄取不到四十人。

2017秋季班師生合照。二排左三至八為和聲書院發展主任李若如女士、崑曲導師石曉珺女士、上海戲校演訓中心主任韓婷婷女士、書院贊助人李和聲博士、京劇導師鄭爽女士、和聲副院長任揚教授

學戲的意義

韓女士認為京崑課程最大的價值在於為傳統戲曲培養年輕觀眾。「京崑傳承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觀眾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如果不懂欣賞,又怎會進劇場?這課程並非要求學員達到多高的造詣,最重要是讓他們親身體會到戲曲確實挺有意思的,並將之推廣給朋輩。」

和聲書院通識教育主任鄺約瑟教授則觀察到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的尊重有所提高。「年輕人傾向認為傳統文化沉悶難懂,這種先入為主是傳承文化瑰寶的一大障礙。京崑課程透過讓學生親身體驗,扭轉他們對戲曲的既定印象。這證明體驗式學習是保育傳統的有效途徑。」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2期(2018年2月)

標籤
中國傳統戲曲 表演藝術 崑曲 京劇 和聲書院 鄺約瑟 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