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字裏科技

人機合體

(<strong>Escape</strong>, by Ferdi Rizkiyanto)

今年是小說《科學怪人》面世二百年,這部小說講Frankenstein博士以化學及煉金術製造出科學怪人,自此西方流行想像中便不缺再造人、生化人、阿凡達之類的半人半物角色。

圖靈(1912–1954)在其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中,假設有機器可以模仿人語,與其他人類進行對話,討論焦點於是從人腦的黑盒轉移至可以觀察的輸入輸出,開啟了現代電腦科學的發展。

但不論電腦如何現代如何超級,都只可以模擬人腦的萬分之一。近年神經科學與電腦科技的長足發展,孕育了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出現。

市場上有BCI產品BrainGate,它把電極植入癱瘓病人的動感皮層(大腦負責控制人體動作的區域),探錄病人意圖支使手足時發出的腦神經訊號,再把訊號解碼轉化,以驅動輔助病人溝通或走動的裝置。

創新企業家馬斯克於2016年創立Neuralink,研發供殘障人士使用的BCI產品,計劃在2021年推出市場,其後更會針對正常消費者市場。馬斯克希望做到的,是人類感官與人工智能合一,如可以直接在人類視覺系統之間傳送映像。

BCI可說是大腦化學與電子學的完美結合,由內向的太太在內室發號施令,丈夫則在外頭作跑腿。發展前路當然充滿挑戰。單是在技術上要做出既安全又操作簡易的植入裝置已經不容易,而且倫理上也會令人想起科學怪人帶來的種種問題。

任何BCI的重大突破,都有賴多個科技領域的創見,如神經科學、工程學、物料科學、機械人研究、機器學習等,以上不少都已包括在《香港中文大學策略計劃2016–2020》述及的跨學科優先研究主題內積極開展。

BCI的發展,也印證了天體物理學家Fred Hoyle(1915–2001)的先見。他視進化為一個從化學走到電子學的過程。生物界的不動植物,靠化學原理生存;到了動物、高等動物,愈往上進化便愈需建立電子資訊網路來捕獵、覓偶、探索及理解身處的環境。

 

T.C.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3期(2018年3月)

標籤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計算 神經科學 工程 機械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