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口談實錄

林漢明尋豆之旅

林漢明教授

 

糧食不足的問題有多嚴重?

據聯合國報告,全球食不果腹、營養不良的人口2016年有八億一千五百萬,是總人口的一成一,當中亞洲佔了五億二千萬,非洲佔二億四千三百萬。換句話說,每九個人便有一個捱餓,每幾秒更有一個人死於饑餓。

你在新推出的通識課程「二十一世紀全球公民大挑戰」裏教授一個單元,是個怎樣的挑戰?

我主講的題目是「糧食危機與永續農業」。當農作物失收時,活在同一天空下的社會公民沒有誰可獨善其身。科學家的責任是研究新技術,增加糧食產量和提升質量;而社會公民除要珍惜食物外,更應意識如何應用科研成果,集思廣益,共同努力,確保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

你研究大豆多年,成果豐碩,你認為所獲肯定是否足夠?

研究的成果歸功於整個團隊。來自各方的肯定固然是一種鼓勵,但這不是研究的目的,我的願望是探知求真,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生活改善作一點點貢獻。

在教研層面還希望有怎樣的進展?

希望通過教學,培育接棒的年輕一代科研人員,並藉研究所得,激發更多相關研究,齊為人類福祉而努力。或許我們的研究資助未必及得上內地一些機構和院校雄厚,但香港是國際城市,中大又與海外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繫,可讓我們開展前沿、創新、富冒險精神的研究。

為何活躍於網上社交網絡?

在大學任職給我一個很好的舞台。研究讓我接觸到海內外不同的科研人員,也有機會參觀各地農村和田間工作。教學和學生宿舍舍監工作以外,我還參與中學課程發展和推動STEM教育。我很希望能藉社交網絡分享所見所聞,供學生參考,同時傳遞正能量,鼓勵他們要有更廣闊視野、更包容、更關愛,以及更具睿智的理性思維。我知道一些學生平時不會主動和我談話,但會看我的臉書專頁。

怎樣看網民留言讚賞或是惡意攻擊?

科學精神是求真、講邏輯,辯論也如是,我不介意別人不認同我的看法,歡迎他們提出事實和觀點來討論,但前提是理性和客觀,對於無理的攻擊,不用動氣,也不必糾結。

你愛習蔡李佛,習武與工作可有相通之處?

當初與女兒一起在新亞國術會習武,是覺得除強身健體和減壓外,更是和女兒的親子時間。回想十多年前初學時,對於沒有武術底子的我,非常辛苦,但亦讓我更深體會到堅持的重要,並不追求當最好,而是挑戰和超越自己,不斷改進,這亦可放諸工作上。

C.F.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24期(2018年10月)

標籤
林漢明 大豆研究 主任 生命科學學院 分子生物技術學課程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 卓越學科領域 通識課程 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