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同念高錕教授

前校長高錕教授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八十四歲。

消息傳來,中大同仁固然深感哀痛,廣大市民亦若有所失,國際傳媒也一應報道。

高教授不單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三任校長(1987–1996),更是因光纖研究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叫香港人和全球華人引以自豪。他高瞻遠矚、鍥而不捨的研究,是對現代通訊劃時代的偉大貢獻,改變了人類資訊傳播與發展的步伐。今時今日,我們溝通的便捷,辦事節奏的改變,知識的無礙流通,全都與他的發明息息相關,說他改寫了人類的歷史,亦不為過。這樣一位巨擘離去,自當跨越地域與界別牽動無數人的情緒。

數以千計人士在中大和各式的社交網頁留言致哀,感激高錕教授的貢獻。位於何善衡工程學大樓平台的高錕銅像,鮮花簇擁。大學展覽廳內,前來弔唁者絡繹不絕。

高錕教授最讓人懷緬的是他溫潤如玉的性格,謙謙君子之風。曾受他領導的大學同工,無不津津樂道他的開明作風,佩服他對大學教研的遠見。當年與他意見對立的學生,至今回顧,亦感佩他的海量包容。他推動了世界的文明,卻並不居功。在他的自述裏,曾形容自己的科學突破並非來自瞬間的靈光,而是「多年的反復試驗。光在玻璃中傳輸本就是非常古老的概念。」在2004年接受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歷史中心訪問時,他也只是說:「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一項探測工作,需要良好的理論和良好的基礎知識,……所以真的沒甚麼了不起。」

高錕教授於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技研究由理論層面到應用和發揮影響,過程可以非常漫長,當中更少不免經歷無數挫敗。高錕教授在1966年發表的論文肯定了利用光纖作為資訊傳輸的可能性,其長遠影響要到二十與二十一世紀之交才彰顯,且化為席捲全球的資訊浪潮。儘管到2009年接受諾貝爾獎時,健康狀況已不容許他親自發表得獎演說,更遑論理解自己對這世界的貢獻,但那無損這位歷史巨人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健康上的遺憾反而造就他把關愛傳播社群,他與夫人高黃美芸女士在2010年成立的高錕慈善基金,積極加深社會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並為病患者、家屬和照顧者提供協助。他晚年在公開場合出現,笑容純真,眼神澄明,令人神傷,也令人欣慰。

高錕教授,願你安息!你的和煦柔光將繼續照亮世界,無時或息!

高錕教授夫婦2015年2月14日與敬文書院師生共度情人節

工程學院亦設置了悼念高錕教授網頁,供各界人士留言弔唁︰charleskkao-memorial.erg.cuhk.edu.hk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24期(2018年10月)

標籤
高錕 校長 物理學 光纖 諾貝爾獎 弔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