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大學檔案組︰鉤沉中大故事

曾柳歡女士 <em>(Photo by ISO)</em>

身屬同一機構,一般人都會有同心同德精神,中大人就是如此。大學圖書館轄下大學檔案組的使命,即在收集和保存中大歷史檔案,以勾勒中大人集體記憶的輪廓。

大學圖書館館長李露絲女士說:「雖然中大成立迄今不過五十五年,但教學史上貢獻良多,對香港的發展,功勞至偉,直接間接改善了許多人的生活。大學同意於圖書館設立大學檔案組,圖書館同人不勝欣忭;大學檔案主管一職,即於2015年成立。」

中大檔案組收藏的,當然都是「過時」文件或物件,經過修復及研究,卻重新展現生命力。大學檔案組主管曾柳歡女士給我們介紹大學檔案的特色,還透露了中大一些饒有趣味的秘密。

「我們旨在收集不復使用而富歷史價值的檔案,以展現中大的教與學、行政、研究、知識轉移、校友關係等。大學檔案組的資料不但供中大人使用,也為大眾服務。

「我們收藏的檔案包括會議記錄、文檔、報告、書信等。這些檔案可反映決策過程,十分重要。文件之外,相片、刊物、器物、視聽材料等,也都收藏。」

中大校訓「博文約禮」的四個篆體字

曾女士及其同事會定期拜訪學院及學術部門,鼓勵他們送出已過期的檔案。同時,大學檔案組還會向英國國家檔案館等校外機構購買文檔。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故此殖民時期的文件可於該館索閱。

香港上世紀五十及六十年代的高等教育情況,以至當年籌建中文大學的工作,均記錄在英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之中。

曾女士說:「英國海外高等教育局負責英國殖民地教育事務,其檔案存於英國國家檔案館。該局檔案眾多,與中大有關的約有三十個,內容豐富,例如書院之成立,校長遴選,都可在檔案中窺見來龍去脈。」從檔案館購得的檔案已全部數碼化,可於校園的大學圖書館網站瀏覽。

中大檔案組所服務者,除了本校,還廣及大眾與學術界。例如所藏中大第三任校長及諾貝爾得獎者高錕教授的相片,現借予香港文化博物館,於「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出。高錕夫人向中大檔案組捐出高錕教授逾一百件個人物品,當中包括相片、幻燈片、獎牌、獎狀、證書等。

中大校長印章連木盒

大學檔案組保存的珍貴資料,蘊藏中大許多秘密。中大校訓「博文約禮」的四個篆體字,以及中大校長印章連木盒,均由已故趙鶴琴先生設計,其呈交大學之鏤刻計劃書現由中大檔案組保存。印章及木盒複製品正於大學展覽廳展出。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檔案,收藏與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有關的文件。該詞典廣受歡迎,1972年由中大出版社出版,編纂歷時七年,並且得到太古輪船、利希慎置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資助。

此外,刊載於1967年度至2006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概況》的校園地圖,也可見於大學檔案組。這些地圖顯示大學校園的變化,如初期地圖標示各書院和大學行政部門散落於港九不同地點,後期地圖則見各書院匯聚於沙田馬料水校園。

大學檔案組除收集印刷出版物,也收集電子通訊等電子出版物。可是,保存電子出版物跟保存印刷出版物的方法截然不同。

「以選修科目的手冊為例,從前是印刷出版的,十年前開始改成電子版。選科手冊揭示課程的設計和發展,所以我們務須小心探索如何保存電子版的選科手冊。」

大學檔案組不僅珍重中大的過去,也積極參與社區聯繫。曾女士去年就曾應沙田一中學邀請,講述中大歷史,作為2018年度沙田節的環節之一。大學檔案組也參與2018年度國際檔案日活動,在場內展示大學早期的檔案。

「中大一直是本地教育和歷史的一員。我們希望大眾明白中大的過去,把過去和現在連繫起來。與社區人士接觸的時候,我們常遇到不少校友;他們知道大學建立了自己的檔案部門,都顯得十分雀躍。」

歷史給予我們探索未來所需的安全感。熟識過去,我們便可恪守創校先賢的宗旨,以自信和決心,穩步向前。

Eliza Chan

 

消毒文件用的冷凍櫃

檔案處理ABC

新收集以作長期貯存的檔案必須經過特別處理。文件上的釘書釘須用特製撬棒移除,以黃銅夾子取代。相片宜用無酸性膠袋保存。刊物及文件應於攝氏零下三十度連續冷藏三天消毒,然後才可放置檔案盒內。檔案室溫度及濕度控制嚴謹,並且備有FM200氣體自動滅火系統。

並非束之高閣

本地和海外學者皆可借助大學檔案組的材料作研究。研究中大發展或香港高等教育的學者,可先瀏覽圖書館數碼館藏,或把研究問題電郵給中大檔案組。檔案組將尋找適當的檔案供申請者閱覽。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41期(2019年8月)

標籤
大學圖書館 大學檔案組 圖書館數碼館藏 大學展覽廳 歷史 檔案 收藏 資料 數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