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人工智能課程 孕育百業專才

金國慶教授 <em>(Photo by ISO Staff)</em>

對於人工智能,不同人有不同想像,從大眾電影中可見端倪。以《星球大戰》的R2-D2和C-3PO、《未來戰士》的T-800,以及《Wall-E》的同名主角為例,人工智能等同有思想和身分的實體機械人,但在《鐵甲奇俠》中的「卓維」,卻是一套無形系統,既是主角的管家,也是戰友。

人工智能盛行,很多產物都高舉AI幌子,叫人眼花撩亂,我們應如何分辨?艾倫•圖靈於1950年提出「圖靈測試」,如果一台裝置能夠與人對話而沒有被認出,便屬於人工智能。然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的定義也與時並進,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金國慶教授提出一項標準:「人工智能是懂得學習的,可以進步,並能根據使用者的需要適應配合。」以人臉辨識為例,我們把愈多人臉圖像輸入深度學習網路,它識別人臉的準確度就愈高,甚至可以分辨出對象的年齡、種族和情緒等。相反能感應環境、自動調節參數的快思邏輯(fuzzy logic)電風扇雖然可以因應溫度高低調節風速,但只算智能,不屬於人工智能。

有見本地以至全球缺乏人工智能專才,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今年開辦「人工智能:系統與科技」學士課程。香港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和建設相關配套,例如擴充將軍澳工業邨的科學園和成立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預料創造五萬個職位。金教授指出,新課程既是回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發揮中大工程學院的強項。學生可以由統計學、機器學習,以至演算法的設計,逐步學習構建一套完整人工智能系統。

另一特點是,學生可以按興趣和志願選擇專修範圍,包括智能生物醫學、智能多媒體處理、大規模人工智能理論與系統,以及智能製造與機器人學。金國慶教授說:「課程有四個專修範圍,一個以理論為主,三個以應用為本。就像建屋一樣,要有根基才能向上興建,『大規模人工智能理論與系統專修』便是根基。」

「智能生物醫學」是應用專修範圍之一,現時基因組研究崛起,若要從海量的基因資料中,探索個別基因與某些疾病的關連,演算法便大派用場。若發現某一基因是引致某種癌症的高危因素,擁有該基因的人便可及早調節生活習慣,降低發病機會。

除了人臉辨識外,「智能多媒體處理」亦涵蓋無人駕駛、醫療造影、語音和音訊處理等。以「錯字和粵語檢測系統」為例,該系統由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黃錦輝教授的團隊研發,他們把高中生的中文作文試卷、課本和辭典等材料輸入系統,讓其「學習」。當中小學生把作文輸入,系統便會按上文下理找出錯別字和區別簡體字。

錯字和粵語檢測系統

「智能製造與機器人學」則是把人工智能應用於機械裝置,例如搬運機械人。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劉雲輝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視覺導航無人搬運車」,把廠房的平面圖輸入智能系統,系統收集廠房環境的相片並加以分析,便可規劃出搬運路線,自主行走,不用人手操作。

視覺導航無人搬運車

縱然現時人工智能大多只有單一領域的功能,不像「卓維」般身兼多職,可以處理複雜任務,但它確確實實在各方面協助人類改善生活。猶如上世紀末互聯網和電郵誕生,人工智能勢必滲入各行各業,改變其營運模式,繼而改變世界。

M. Mak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42期(2019年9月)

標籤
人工智能 學士課程 智能生物醫學 智能多媒體處理 金國慶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黃錦輝 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劉雲輝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