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中國文化研究花繁葉茂

梁元生教授

中國文化研究所一樓的澄軒,布置以酸枝桌椅,書架擺滿該所出版的學報、論文和專書,滲出的濃濃中國氣息,與研究所實在是再匹配不過了。「這裏正是我四十多年前碩士論文答辯的房間!」所長梁元生教授笑說:「我的整個碩士修業期,都是在此上課,培養了我對研究所一份特別的感情。」今年是 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由梁教授來談舊說新,亦是不二 人選。

從文史研究開始

梁教授說:「研究所的成立緣自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民族、國家、社會的關切。他不但促成了研究所,更親任所長,可見其重視之程度。」

中國文化研究所落成外貌

研究所1967年成立之時,成員以新亞研究所的教授及研究員為骨幹,包括王德昭、陳荊和、全漢昇、周法高、牟潤孫、唐君毅、薛壽生等文史哲學者。由於李校長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研究所所長,他引入海外學者對中國研究的看法。此外,時任校董利榮森先生有感五六十年代大量中國文物流散,故捐款在研究所下設立文物館,以協助收藏及保存文物,該館遂在1971年成立。

「概括而言,研究所初期以傳統文史哲為基礎,輔以海外漢學及歷史文物的保存及研究。」梁教授說。

中國文化研究所於1967年成立時,要暫時租用商業大廈作所址

開啟海外之路

隨着宋淇、高克毅、鄭德坤、余光中先後於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陸續加入中大,研究所開始發展翻譯及考古研究。1973年,《譯叢》面世,通過翻譯把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梁教授續說:「到了八十年代中,在前所長陳方正博士的領導下,注入了現代元素,招攬了金觀濤劉青峰兩位當代中國文化研究學者來投,創辦《二十一世紀》綜合學術文化刊物,迅即贏得海內外的認同。其後,更成立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推動對中國近現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重點在中國思想和文化的近現代轉型,以及與西方及其他文明的比較探索。

「陳博士又率先應用電腦科技,由劉殿爵教授、現為副所長的何志華教授及何國杰先生專責,把商周甲骨卜辭和先秦兩漢以至魏晉南北朝的一切傳世文獻建成電子資料庫,方便檢閱。資料庫內容隨後經重新編輯和增添,定名為漢達文庫,並上載至互聯網,開放給公眾使用。」

另樹一幟

耕耘半世紀,今天研究所下設文物館和六個研究中心。梁教授總結:「我們的研究涵蓋上古至今,縱線已完整。橫線方面,研究範疇不但廣泛,注重學術水平和創新之餘,不忘民族情感,更以雙語進行,面向國際。

「另方面,我們亦與英、美、德、法、內地及台灣的著名院校及研究機構素有聯繫,當中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荷蘭萊頓大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近代史研究所,交流心得,開拓合作研究。研究所並設立了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而蔣經國基金會亦捐款予我們成立亞太漢學中心。這些都是研究所獨特之處。」

慶金禧 迎挑戰

甫踏入金禧年,研究所外牆掛上了大型誌慶海報,以研究所魚池內的錦鯉為背景,上有金禧徽號及題句:

文星拱照洪荒地 學海芳妍五十年

題句構思來自何志華教授,由梁教授親筆書寫,英文翻譯則由翻譯研究所前顧問編輯David Pollard教授操刀,貫徹了研究所內各中心各司其專的風格。

梁教授表示,「研究所不準備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但各研究中心會於1月至10月間,籌辦標誌性會議、論壇、講座及出版學術文章。這樣做一方面是紀念前人的貢獻,亦藉此反思未來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在今日的國際舞台舉足輕重。」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的發展,帶動不少相關研究。他說:「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及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於3月27日至4月30日合辦『海上絲綢之路組曲』學術活動,通過一系列講座及國際論壇,探討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華語和漢語方言的語言特點。」當中於4月7及8日舉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漢語研究國際論壇」,更匯聚超過一百位中外專家學者。

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鄧思頴教授說:「海上絲綢之路組曲是首個在『一帶一路』視角下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語言學的系列活動,領學術之先。通過相關的語言比較研究,我們期望發揮中大在中國研究這個策略計劃的優勢,開拓學術研究新領域,提升香港今後對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力。」

海上絲綢之路的漢語研究國際論壇

矢志不移

梁教授說:「五十年來不管是社會、國家,變化都很大,我們的研究方向也因應社會、資源、人才的改變而有所調整,但有一點卻是不變的,就是中大對中國研究的重視和肯定,最好的證明是在大學最新的策略計劃中,中國研究仍被列為四大主要研究範疇之一。我深信研究所還有很多個五十年。」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98期(2017年5月)

標籤
中國文化研究所 梁元生 李卓敏 何志華 鄧思頴 週年紀念 新亞研究所 文物館 研究中心 中文研究